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火炬接力 > 境外接力 > 伊斯兰堡 > 巴基斯坦概况

印巴边境降旗“奇观”(图)

降旗仪式现场(资料图 来源:人民网)

  降旗仪式无论在哪里,想必都是庄严肃穆,但印巴边界线上的降旗仪式却可谓世界一奇。奇就奇在两个敌对半个多世纪的国家,50多年来每天都要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面对面地举行降旗仪式,看似隆重、紧张的场面,因过于夸张而带上了些许诙谐的成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记者两次亲眼目睹了这幕“奇观”,有幸成为在印巴边界线两边分别看过降旗的人。

  中国人排在了贵宾席

  从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向西,从巴基斯坦边境城市拉合尔向东,对向行驶各约30公里,便到了两国的国门口岸,每天日落时分的降旗仪式便在这里拉开。

去年美国打击塔利班之后,记者因赶往阿富汗边境采访,途径拉合尔停留时,前往巴基斯坦国门第一次目睹了两国降旗。

  匆匆赶到,正值日落时分,身旁已是人声鼎沸。“看来已经开始了!”记者穿过一道雄伟的大门之后,心急火燎地快步向前方的另一扇大门奔去。同行的眼尖,一把拉住。“别走了,再走就要到印度了!”好险!差点就要穿过边界线,在众目睽睽之下当一回“非法越境者”了。定神再看,原来真正双方降旗的地方其实是两扇不大镂空的铁门,门上各自镶有本国的国徽,两扇门之间有一道约两米宽的隔离带,左右旗杆上,巴基斯坦绿色的“新月”旗和印度三色旗,在风中傲然对视着。得知是中国记者来参观,一个高大威武的巴基斯坦仪仗兵按一位长官的指示,把我们安排到了贵宾席,即参观队伍最前方,离降旗隔离带只有十米开外,眼前一览无余,正对巴印国门线。

  仪式还未开始,但双方观众的叫喊声已经较上了劲。巴基斯坦国门城楼的观礼台上,已座无虚席,都是前来为本国降旗仪仗兵加油鼓劲的观众,不少还是穿着统一制服的学生。几个身穿白色长袍的年轻人无疑是观众的领队,他们一手擎着国旗,一手挥舞着拳头,神情激动地用乌尔都语高声喊着:“巴基斯坦,金达巴(万岁)!”跟着他们的领喊,后面已是“金达巴”如潮。而离巴基斯坦国门东边几十米远的印度一侧,也似是群情激奋,往往一声叫喊未落,掌声和呐喊声便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海洋。双方声势浩大的前奏,正待主角的隆重登场。

  降旗如同仇人“格斗”

  两道嘹亮的长啸声遥相呼应,揭开了降旗式的序幕。双方各5个身高至少1米85到1米9的仪仗兵,穿着具有各自浓郁民族特色的亮丽军服,共同迈着英国式的步伐跨进观众的视野,动作快如“草上飞”,直向对方国门冲去。这时,观众的情绪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两边欢呼声可谓“地动山摇”。

  没想到两组人马却在距边界线20多米远外,同时“刹车”。列队完毕之后,双方仪仗兵无不精神高涨,仿佛最后决斗的时刻已经来临。只见巴方一名仪仗兵狠狠将脚甩过头顶,然后使足全身气力将皮靴砸在地上,力量之大仿佛有踏平对方之势,让人瞠目结舌。记者清晰看见,在重力的牵引下,一串鼻涕已从他鼻腔中顿然而出,忍不住悄然一笑。但生怕有愧主人的盛情,赶紧掩住嘴,可一眼瞥去,好多巴基斯坦人也都忍俊不禁。

  双方仪仗兵每重复一遍动作,目光就瞪一眼对方方向,仿佛单单只有动作还无法化解心头之恨。几次之后,仪仗兵叉脚叉腰,昂首挺胸,宛如中国京剧的武生亮相,赢得掌声和笑声一片。远处印方的动作几乎完全一样,就像巴方镜中的影子。忽然,双方排头兵转头相视,如遇仇家,一声怒吼,摆着齐肩高的直臂,对向气呼呼地冲往国门。在几要贴身相撞之时,同在边界线旁“急刹车”,大力跺脚立定后转身,并把枪托磕得巨响。其他仪仗兵也如法炮制,陆续冲向国门,一次次与对方逼近,将“面对面的对抗”推向新的高潮。经过数回合的比试、跺脚和怒吼,各自的国门被轰然一声拉开。军号声中,巴印国旗这才徐徐落下。

  景物依旧

  去年12月13日,印度议会大楼遭袭之后,南亚气氛骤然升温,百万大军陆续囤集印巴边境,荷枪实弹的双方士兵每天都在经受着“眼球对眼球”的心理考验。一个月前,为亲身感受印巴边境的紧张气氛,记者驱车540公里,从新德里直奔边境城市阿姆利则。此前,记者曾就路况问题询问过当地朋友。无论走过还是没走过的人回答完全一致:“这肯定是全印度路况最好的公路。”“为什么?”记者有点不解,“因为它是通往巴基斯坦的主路!”

  主路平时为沟通方便,现在当然为调兵快捷。一切果然如此。路上,记者亲眼看见了不少蒙着帆布的军车飞驰而过;路旁,也时不时看见戒备森严的大小兵营。离边境越近,军事对抗的气氛就越浓。从阿姆利则到边境30多公里路上,军车、军人的比例明显增加。一些军人面容虽有些疲惫,但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注视目光中仍不失警惕和戒备。偶尔瞅见一辆坦克,正懒洋洋地趴在巨大的绿色伪装网下休息,但黑森森的炮口和远处的无边的铁丝网却时刻提醒记者,危机尚未结束,目前人已身在世界上兵力最密集的地带。

  又来到了降旗的边界线。一草一木与去年巴方一边并无二致。满眼都是花团锦簇、人头攒动和大旗飘扬,充耳皆闻印地语的呼喊声“印度斯坦金达巴(印度万岁)!”不同之处在于,一是印方的“啦啦队”人数上明显占优,声势更加浩大,数千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二是再无法享受去年在巴方境内的“贵宾待遇”。其实并非印方对中国人有所歧视,而是对所有外国人一视同仁,全部都上普通席,与本地观众混在一起。

  小女孩不解的目光

  身在普通席也好,可以方便与当地人交谈,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弥补去年观看时,只见森林,不见树木的遗憾。此时,降旗式尚未开始,印方啦啦队的攻势却已全面拉开,颇为壮观。一个印度青年在观礼台最高处迎风挥舞着一面巨大的印度国旗,而几个“领队”神色近于声泪俱下,激动地挥舞拳头领喊“印度斯坦,金达巴”(万岁)!“,一大堆慷慨激昂的学生随之呼应,观礼台上顿时一排手臂的森林,一片呼声的海洋。有意思的是,向对方示威可以,但绝不可挑衅。一位印度人告诉记者,印方规定,不能呼喊反巴辱巴的口号,否则宪兵就要前来干涉。印方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毕竟这是“眼球对眼球”的最前沿,大军已剑拔弩张9个多月了,局势早已令世人不安,不能再火上浇油了。

  降旗式在细节上与去年几乎相同。面对双方仪仗兵夸张的动作,旁边几位西方游客无不瞪大眼睛,表情从惊讶、诧异逐渐转为窃窃私笑,包括一些警察在内的许多印度观众更是哑然失笑。一位来自新德里的印度老人问记者:“中国没有这样的降旗仪式吗?”听见否定的回答后,这位老人眼中流露出半信半疑的目光。

  仪式结束后,有的观众高兴地与参加“决斗”的己方勇士合影留念,但更多的群众则像潮水般拥向边界线,隔门相望,仿佛要将对方的面孔看个仔细。他们彼此是仇敌吗?印巴50多年的历史,几乎写满了无数冲突和大小暴力,3次大规模战争在双方民众内心的确刻下了难以抹平的积怨和仇恨。可他们彼此陌生吗?从双方发音相同的呐喊口号就能看出,他们原本是一家。而铁丝网印度这边叫旁遮普邦,巴基斯坦这边则是旁遮普省。1947年8月,一条人为诞生的分界线不但催生了印巴两个国家,也将旁遮普活生生劈成两半,多少家庭由此分离,多少祸根从此种下。

  降旗时,座位前曾坐着一个面容秀丽的印度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她想必不知何为仇,何为恨。她不时被身后的人潮声浪所吸引,回头惊奇地凝视,往往许久。在她清澈明亮的眼眸中,记者看见的分明是深深的不解和疑问。

  

(责任编辑:礼拜天)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