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广州 > 城市概况

粤剧: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图)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说过"昆曲是江南的兰花,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把粤剧与中国最古老的昆剧相提并论,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从此,"南国红豆"成为粤剧的美称。粤剧不但深受广东人喜爱,而且深受云、桂人民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华人的喜爱,是中国最先走向世界的剧种,可见其魅力四射。

  粤剧与粤曲、粤乐(广东音乐)一样,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关于粤剧的产生和形成,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粤剧于明朝中叶开始萌芽,孕育于本地班。

据史载,早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在佛山、广州,本地班已建立了琼花会馆这一行业组织。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广东化了的江西弋阳腔、江浙昆腔演唱梆黄为主体的剧种,这一剧种实际上是弋阳腔和昆腔与广东本地流行的南音、龙舟、木鱼、粤讴、咸水歌等民间曲调以及广东器乐乐曲结合而成。直至清末民初,逐渐演变为融集南北、中外唱腔音乐,以广州话演唱,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地方戏剧--粤剧。粤剧有别于外省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属于中国写意派戏剧范畴,又具有轻快流畅、新款善变的个性,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

  这里值得向朋友们着重介绍的是,首先,在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粤剧是最先到国外演出,并发展到国外的。粤剧不仅以广州为中心,流行于广东省内城乡、港澳地区、广西、云南,而且流传至东南亚、欧美。据美国《阿尔塔加利福尼亚日报》于1852年10月28日(清咸丰初年)载:"广府戏班鸿福堂(译音)在旧金山演出"。由此证明早在咸丰初年粤剧戏班活动范围已达美洲,这可能是开创中国戏剧到美洲演出的先例。1857年粤剧艺人在新加坡建立粤剧行会组织"梨园堂"。18世纪80年代,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都有粤剧演出。1908年革命党人陈少白和进步文人黄鲁逸等组织的粤剧志士班到新加坡和南洋各地演出。

  其次,粤剧艺人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广州粤剧名班"凤仪班"著名艺人李文茂于1854年响应反清会社天地会的号召,联络三元里乡民,率领粤剧艺人起义,义军很快便发展至数万之众。李文茂率军围攻广州失败后,退至广西。攻克柳州,并自立为"平靖王",曾一度拥兵十万。1858年攻桂林失利,身受重伤,在败退中逝世。他作为一个艺人举义称王,是古今中外少有的。清末许多粤剧艺人积极参加或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上边提到的粤剧"志士班"利用粤剧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民主革命,编演新戏,抨击贪官污吏和时弊,歌颂民族英雄和革命烈士,并且走出国门到南洋演出为革命筹款。还有不少艺人加人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粤剧演员出身的李文甫,在"三二九"广州起义中壮烈牺牲,成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第三,粤剧是全国所有地方剧种中最早进行商业宣传,参与商业广告的。1930年著名粤剧艺人薛觉先演出名剧《白金龙》,为民族资本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宣传该公司名牌"白金龙"香烟。演出时舞台大幕上绣着"观白金龙名剧,吸白金龙香烟"广告词。首演时还免费向观众赠送白金龙香烟,此剧持续上演一年,同时灌唱片、拍电影,向海外发行,使白金龙香烟知名度迅速提高,为民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粤剧起源于明末清初,经三四百年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进人鼎盛时期,增加了剧目,唱腔曲调多元化,造就了一大批以唱腔著称的名家和流派。同时吸收各地剧种做功和北派武打,使粤剧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更臻成熟。在舞台美术、场景布景上进行革新,引人声、光、电、化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增加粤剧的魅力,使之成为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地方剧种,深入到千家万户、从岭南经济文化中心广州、珠江三角洲发展到全省、广西、港澳地区以及上海、台湾等地操粤语人士聚居之处,并流传到美、加及东南亚地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粤剧人才辈出,出现了人称粤剧五大流派、四大名旦。五大流派是有"万能老倌"美誉的薛觉先开创的韵味流长的"薛腔";名丑马师曾开创的"马腔",即"乞儿喉";被称为"小生王"的白驹荣开创的"白腔";丑生廖侠怀开创的"廖腔"以及"金牌小武"桂名扬开创的"桂腔"。四大名旦是当时誉满省港澳的上海妹、谭兰卿、谭玉兰、卫少芳。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相继涌现出红线女(邝健廉)、芳艳芬、楚岫云、郎筠玉、白雪仙、林小群等名旦,文武生有任剑辉(女)、罗品超、吕玉郎、何非凡、新马师曾等,小武有靓少佳、梁荫棠、卢启光,小生有罗家宝等,丑生有文觉非、陆云飞等。

  七八十年代新一代的优秀中青年粤剧演员有卢秋萍、林锦屏、倪惠英、丁凡、梁耀安、郭凤女等。他们都是粤剧艺人中的佼佼者,对粤剧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优秀的粤剧剧目有《白金龙》、《胡不归》、《姑缘嫂劫》、《情僧偷到潇湘馆》、《昭君出塞》、《秦香莲》、《搜书院》、《关汉卿》、《柳毅传书》,等等。

  红线女是著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舞形歌声、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她从十多岁在澳门首次登台以来,唱红了珠江两岸,唱红了整个岭南,唱红了港澳和东南亚。1957年以《荔枝颂》一曲荣获匈牙利世界青年联欢节一等奖。她与马师曾创作了《搜书院》、《关汉卿》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一大批粤剧后起之秀,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毛泽东主席称她为"劳动人民的红线女"。

  为振兴粤剧、褒奖粤剧艺人为粤剧发扬光大作的贡献,广州市政府专门为红线女建立了艺术中心。

  被誉为粤剧大师艺术殿堂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坐落于景色秀丽、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1998年12月20日落成,用地面积317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0平方米。它以凝重的建筑艺术与戏剧舞姿之回旋飘忽、音乐曲调之婉转抑杨相映成趣。整座建筑造型表现了一种婉转回旋的动感,使戏剧艺术与建筑艺术融会贯通。中心设有观摩大厅,红线女剧目欣赏、学习厅和音像工作室。大堂上的红石墙镌刻有毛泽东手迹:"活着,更活着,再活着,变成劳动人民的红线女。"时任广东省省长卢瑞华的题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反映了党和政府对粤剧艺术和艺人的高度评价。

  

(责任编辑:小婧子)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