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芜湖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安徽省芜湖市历史沿革


  一.城市兴起

  芜湖市是建国后在原芜湖县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和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专业师生的研究,芜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城址经历了几次变迁与扩大的过程。

  芜湖市最早的故址名鸠兹,在今市东南约四十里的水阳江南岸。《左传》:“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此处记叙的衡山是当涂县东北面的横山。而鸠兹城址则位于水阳江南岸一带侵蚀残丘向北延伸的尽头。由此往西地势低平,多为湖塘沼泽地区,因湖沼草丛,鸠鸟云集,而得名鸠兹,又称“勾兹”、“皋兹”、“祝兹”等。

在鸠兹附近有一长形湖泊因“蓄水不深而生芜藻”,故得名芜湖。此段水阳江当时称为中江,西连长江,东通太湖,为一条重要的东西交通水道。鸠兹是控制中江的一个渡口,位置相当重要。公元前109年即汉武帝元封二年,鸠兹已设县,易名芜湖,此乃早期的芜湖城。

  芜湖设县以后经两汉时期的发展,到三国时因战争频繁,芜湖地位日显重要。吴国地处江东,以长江为天险与曹魏对峙。但其主要城镇距长江较远,为了适应军事上的需要,黄武二年(223)孙权将芜湖县治由鸠兹西迁到青弋江口不远的今城东南隅的鸡毛山一带的高地上(古鸠兹旧治再未复用),成为今日芜湖市最老的城区。东晋时期,芜湖已成为临江重镇。公元324年,大将王敦在鸡毛山屯兵筑城驻守,故有“王敦城”之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省芜湖入襄垣县,芜湖县级行政建置被撤销。隋唐时期,芜湖皆为当涂县属镇。五代十国时南唐升元(937-943)年间复置芜湖县。从此芜湖作为县一级行政建置直至1949年。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为促使农业的发展,大兴筑圩,大片湖沼变成良田。在芜湖地区修筑了政和圩、行春圩、陶辛圩和万春圩等。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城区也迅速扩大,芜湖成为当时沿江的一座名城。约在十一世纪初,芜湖筑城垣即宋城。今北门外高城板,东门外鼓楼岗等皆为宋城遗址。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金兵不断南侵,芜湖城遭兵焚毁成废墟。淳熙七年(1180)又筑城,但已不如以前繁荣。元初芜湖县城又行恢复,人口曾达五万人左右,但在元末又遭兵火毁坏。明代芜湖的经济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各地商人和工匠纷至经营各业,以染浆业和炼钢业尤为发达,南北货物汇集。明万历三年(1575)芜湖再次筑城,大部分与宋城重合。清代200多年间(1876年以前),芜湖商业同手工业不断发展,成为新兴的工商业城市,沿青弋江到江口形成商业中心地带,号称“十里长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芜湖因交通位置和经济条件重要而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据点之一。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次年英国在范罗山建立了领事行署,划定沿江滩地为租界。接着美、俄、法、日等帝国主义相继侵入,又于1902年将南起陶沟,北至弋矶山,东至普潼山,西至长江岸边的46.5公顷土地划为公共租界。从此大量洋货涌进芜湖市场,既严重摧残了传统的民族工业,又刺激了商业的畸开发展,同时大量粮食、农副产品及矿产原料被廉价掠夺运走。他们在租界内修马路,建码头、仓库、堆栈、楼房,开办教堂、医院、学校等,使芜湖市区由青弋江两岸一带向西北沿长江右岸发展,扩大了市区范围。

  开埠通商以后,由于地理、经济条件和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采取政治手段等,使米商云集芜湖开设米号,米市中心遂由镇江迁来芜湖,并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每年“经芜湖输出之米粮数五六百万石至一千万石”,有“堆则如山,销则如江”之说。同时官僚买办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办了“裕中纱厂”、“明远电厂”、“益新面粉厂”等新式工厂及其它一些小工厂,后因帝国主义侵略、压榨加剧等原因大都被迫停办、倒闭。由于经济的畸形发展,老城区与外国租界之间的大片空地辟为新的街道,使市区进一步扩大。人口由1745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1915年的10万多人。

  1949年4月芜湖市获得解放。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努力下,芜湖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性的畸形发展的消费性城市,改造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城市。

  二、建置沿革

  春秋时,名鸠兹,属吴国。

  战国时,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灭吴,属越国,名鸠兹。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名鸠兹。

  秦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芜湖属鄣郡,仍名鸠兹。

  西汉时,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领17县,芜湖为其中之一,芜湖县名始于此。

  东汉沿袭之。

  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芜湖县城由鸠兹迁至今市区东南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

  西晋时,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分丹阳郡置宣城郡(驻宛陵)。移丹阳郡治于建业(今南京)。芜湖仍属丹阳郡。

  东晋时,为安置中原南渡的百姓,在沿江一带侨置郡州县。成帝咸和四年(329),芜湖县属丹阳郡,侨立豫州于芜湖;哀帝兴宁元年(363),芜湖属宣城郡(郡址移驻芜湖);孝武帝宁康二年(374)芜湖仍属宣城郡,并侨立上党郡。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侨郡为县,省阳毂(今繁昌)入芜湖县,后又省芜湖县入襄垣县。自此芜湖县置被撤销,襄垣、上党两县均属淮南侨郡。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的于湖(今当涂县南19公里处)。

  南北朝时,刘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并上党县入襄垣县,属淮南郡;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并淮南郡入宣城郡(郡址移驻于湖),襄垣县属宣城郡。大明八年(464)复立淮南县属南豫州,襄垣属之。明帝泰始三年(467)属扬州淮南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撤销丹阳、淮南二郡,置蒋州驻石头城(今南京),并襄垣等县入当涂县,县治迁驻姑熟(今当涂县城),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县属镇。

  唐时,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又改分为十五道,芜湖一直为当涂县的一个镇,只是属道州有变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属江南道宣州;玄宗开元廿一年(733)属江南西道宣州。肃宗乾元元年(758)属江南东道升州。上元二年(761)属江南西道宣州;德宗贞元三年(787)属江南东道宣州。

  五代时,南唐李弁升元年间(937-943)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自此以后到民国,芜湖县置未断。

  宋时,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平江南,芜湖属宣州。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升南平军为太平州,芜湖属江南路(后为江南东路)太平州。

  元时,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升太平州为太平路,芜湖属江浙行中书省太平路;惠宗至正十五年(1335)改太平路为府,芜湖属太平府。

  明时,明洪武元年(1368)建都金陵,芜湖属中书省太平府;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芜湖直属六部太平府;永乐十八年(1420)改京师为南京,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

  清时,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定江南,改南京为江南省,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顺治十八年(1661),芜湖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太平府;康熙六年(1667)改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从此安徽省正式成立,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太平天国年间(1857-1864)府、县属浙江省兼辖,后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

  民国时,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而存县、道,芜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至十七年(1914-1928)设芜湖道(驻芜湖),辖皖南地区二十三县,芜湖为首县甲等;民国二十一年(1932)芜湖县属安徽省第二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军侵占芜湖,撤销第二专区,改属第五专区,同年10月25日又改属第九专区;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第六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9月,抗战胜利后属安徽省皖南行署,并为第六专区驻地。

  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三十军八十八师解放芜湖。4月27日成立芜湖军事管制委员会,直属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

  1949年5月10日,成立芜湖市人民政府。从此芜湖市、县分置。5月13日设皖南行署驻芜湖市,辖芜当、池州、宣城三专区,芜湖市直属皖南行署。芜湖县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

  1950年撤销芜当专区,芜湖县直属皖南行署。

  1952年2月4日,芜湖县改属皖南行署芜湖专区。

  1952年8月27日,撤销皖南、皖北行署,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芜湖市直属安徽省。芜湖县乃属芜湖专区,芜湖专区及芜湖县均驻芜湖市。

  1958年2月27日,和县裕溪口镇划入芜湖市。6月21日芜湖市改属芜湖专区领导,同年11月27日专区和市合并,以芜湖专区名义出现,直属安徽省。

  1959年3月12日并芜湖县入芜湖市。

  1960年1月14日专区和市分开设置,市属省和专区双重领导。

  1961年4月26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同年12月5日复置芜湖县,属芜湖专区,专区与县仍驻芜湖市。

  1965年7月19日又划芜湖市归属芜湖专区。

  1971年3月芜湖县迁驻湾址镇。同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名为芜湖地区,芜湖市、芜湖县同属芜湖地区。

  1973年2月25日芜湖市直属安徽省。

  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行署移驻宣城,芜湖县属芜湖市。

  1983年7月1日,当涂县的大桥公社划入芜湖市。同时将原属宣城地区的繁昌、南陵、青阳三县及九华山管理处划归芜湖市管辖。

(责任编辑:discover)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