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媒体报道

火炬传递看一眼记一生 四川学子感恩众人关心

  围绕上海体育场,穿过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的校园,途经东方绿舟……昨天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安亭收火,结束了为期两天在上海市的火炬接力传递活动。

  圣火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人们争相目睹。圣火所到之处,群情激动,人们备受鼓舞。

  火炬接力,传递的不仅是圣火,更是精神和力量。火炬接力,汇聚的不仅是人群,更是爱心和人心。

  人心集聚,释放出巨大的爱的力量。

  “一眼”记一生

  不知道火炬具体从哪儿经过,但这不影响许小姐对看一眼奥运火炬的期盼。许慧前天专门向公司请好假,一大早从闸北区赶到市中心。在人民广场和南京路没能看到火炬,她就走到一大会址附近。还是没赶上,她继续“追”到浦东。因为“机会太难得,说不定一辈子就这一次”。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火炬传递沿途。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们,有的包了一辆大巴,有的骑了一个多小时自行车,还有的从家里出发,徒步近10公里,赶往新江湾城看火炬。

  在世纪公园锦绣路边,70多岁的施老伯夫妇从北蔡赶来看火炬传递;才2个多月大的小女孩妮妮,脸上贴着红心中国的贴纸,躺在妈妈的怀里,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火炬传递。

  5点多起床,等候2个多小时,向明中学的陆洋同学终于在一大会址前亲眼看到了火炬传递。尽管等了很长时间,真正看到火炬只有十几秒钟。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场景时,他用的词语是“很有意义”。

  最后究竟看得到看不到火炬,变得相对次要。唐如俐和朋友们一夜未眠,前天凌晨5点多就来到西藏路广东路口守候。“看不到祥云,那就看看运送圣火的车,哪怕一眼,也满足了。”

  这“一眼”,浓缩了多少人发自内心的期盼。

  都是“中国人”

  拥有法国和贝宁双重国籍的黑人兄弟张比尔已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前天吃过午饭,他就与同事一起到锦绣路等候看火炬。一家德国、美国文化交流协会的25名工作人员恰好在上海参加交流活动,听说奥运火炬经过上海,他们改变行程,特意到世纪公园附近去看火炬传递。来自法国的杜朗和女友原本打算去科技馆参观,没想到“歪打正着”,看到了一个盛大的场面。来上海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的美国学生杰西卡、理查都不是第一次观看火炬接力了,他们分别在亚特兰大和盐湖城亲眼见过奥运圣火,但前天他们仍然被亲眼所见中国年轻人巨大的爱国热情所感染:“气氛太好了!”

  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巴基斯坦等地的60多名留学生,昨天一早聚集在交大闵行校区的“凯旋门”前“欢送”圣火,人人左臂都系着黄丝带。也门留学生那吉每月领取的生活费只有800元,但他捐出1000元。“四川灾情令人难过。我在中国生活,也有责任为中国做点什么”,他说。

  正在上海走亲家的湖南人江阿姨,和老伴、亲家一起赶到现场。在科技馆附近商店里做服装生意的重庆人覃先生,趁午休时间赶来看火炬。一些外企、民营企业的员工几乎“全体出动”为火炬传递助威,这些员工的家乡分别在江苏、浙江、安徽、福建、陕西和四川。

  各种肤色、不同籍贯的人们,都用普通话高声喊“奥运加油,四川加油”。这一刻,地域界限变得模糊,大家都成了“中国人”。

  爱心“接力棒”

  在东方明珠下等候看火炬的人群里,马忠毓老伯并不起眼。但接下来他要做的事,很多人就算想到去做,效果也未必能有马老伯做得那么好。马老伯等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的患者,准备将一些他们如何抗击病魔、战胜逆境的影像资料,制作成DVD送到灾区,用他们战胜苦难,用坚强拥抱生命的“现身说法”,给灾区人民带去信心和力量。

  唐山大地震当晚,马老伯的两个女儿当场遇难,只有妻子和小儿子幸存。对马老伯夫妇而言,唐山地震失亲之痛,犹如“死过”一次。而今,马老伯已坚强地与癌症病魔抗争了近八年,活出了“第三次人生”。他说:“短期之内要摆脱地震失去亲人的阴影的确很难,时不时会触景生情,这点我和爱人太有体会了。经历过灾难,经历过大病,我想用我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受伤致残的人们,希望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鼓起勇气继续顽强地好好活下去。”马忠毓还说:“我们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如果我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哪怕能够为灾民重振信心起到一些鼓劲的作用,我也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价值了。”

  一棒棒接力传递的不仅是奥运火炬,还有人间大爱。

  “川娃子”感恩

  火炬传入交大闵行校园,昨天上午,来自绵阳的刘洋、王博,来自北川的蒋朱敏和王松,还有家乡在绵竹等地的好几位同学,都挤在人群里为奥运火炬加油助威。“巴山蜀水遇灾情,上海人民献真情”等横幅,此起彼伏的“四川加油”的喊声,给来自灾区的他们心中增添了一丝安慰。“我们中国挺过那么大的灾难后,还将成功举办奥运会,必将吸引全世界更多的目光,这对灾后重建肯定会有实质性的帮助”,王博说。

  “那么多人表达对四川的问候和关心,这至少能鼓舞人心,让人们对重建家园更有信心。毕竟,这样大的灾难,一个人很难面对”,刘洋说。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身边很多人都向他表达了关心。蒋朱敏说,地震发生后,是寝室的室友通宵陪伴在他左右,是校长张杰在第一时间召集所有灾区学生,把家人的信息集中起来,托出发去前方灾区的医疗队打听那些无法联络上的学生亲人的消息。

  以心换心。王博和20多名川籍同学几天前在交大校园东区拉出一条横幅:“四川学子感谢大家!”太阳下,他们轮流向全校师生致谢,说一句“四川学子感谢你们”,鞠一次躬。王博说,这些日子来学校师生的真情深深打动了他们。“全校募捐活动中,一位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学生,把自己的1万元奖学金全部捐出;一位老师捐了6000元,不肯留名,只在信封上写‘好心人’;学校的BBS为此事辟出专版,很多人通过网络留言表达支持和关心……”

  这些四川学生纷纷表示,这个假期回老家时,将把调查当地灾后重建的状况作为调研课题。还有很多同学报名,要在假期去四川当帮助灾后重建的志愿者。计算机系研究生王博说,本来他就打算毕业后回老家工作,现在更坚定了回西部发展的信念。“四川人肯定会自救,但我想说,灾后重建将是个很长的过程。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四川本就是个很需要人才、需要资金来帮助发展的地方。希望大家不仅现在关注四川灾情,今后也能继续关心四川的发展。”

  

(责任编辑:静娅)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