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各界奥运新闻

傅小海:奥运建设者的专职摄影师(图)

傅小海在鸟巢上
傅小海在鸟巢上

这是傅小海为奥运建设者拍摄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这张照片至今仍摆在他屋子的正中间
这是傅小海为奥运建设者拍摄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他最喜欢的作品。这张照片至今仍摆在他屋子的正中间

  两年以前,他一直在名流间穿梭,为他们送上唯美的肖像作品,被美誉为“东方的尤素福·卡什”;近两年,他每天与社会最基层的建筑工人为伴,为他们按动快门,分毫不取,这时他被亲切地称为“奥运建筑者的专职摄影师”。

  他就是傅小海,一个即将步入“天命之年”的东北男人。

  我要做“愣头青”

  4月18日,“鸟巢”竣工,迎来“好运北京”竞走测试赛。作为特邀嘉宾,坐在央视直播间的傅小海,思绪起伏难平。

直播的镜头一次次对准“鸟巢”,看到那些熟悉的场景,傅小海几欲落泪。

  除了“鸟巢”,这两年来,傅小海的足迹踏遍北京、青岛、沈阳、香港、秦皇岛、上海、天津等奥运举办城市,他把“长枪短炮”瞄准各个奥运场馆最忙碌的人群——奥运工程建设者。

  百年奥运历史上,傅小海是第一位以“奥运建设者”为主题进行大型图片创作的摄影师,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愣头青”。“我翻阅和检索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到处都是奥运场馆、运动员的身影,唯独不见幕后最伟大的英雄。”傅小海为自己的惊喜发现而兴奋。

  正当他准备付诸行动,现实的难题立马挡在他面前:一大推的商业广告拍摄订单,正在排队预约的人物肖像拍摄……这些计划一旦变动,就意味着毁约,意味着极大的经济损失。

  而奥运工程不会停下施工的步伐,各个场馆的工人们已经在热火朝天地干起来。整个晚上,傅小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抽闷烟,一根接着一根。等他站起身来,从15楼往窗外一看,三环来往的车辆在闪烁的灯光下一溜烟就过去了。他突然一阵哆嗦。前半辈子自以为很得意的作品,不就跟眼前的情景一样吗,一晃而过,谁还能一直沉浸在那种满足感当中?

  那天,傅小海找到了答案。他很快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下,潜心只干一件事。“奥运是中国的一个大事件,而大事件一定要出一些大作品来见证这段历史,不能搞突击啊。”傅小海说。

  “欺骗”到信任

  2006年10月,傅小海的拍摄计划正式启动。那时候他已经清晰地勾画好了自己的摄影蓝图,策划每张照片大致的内容:奥运场馆作为背景,施工的工人们是主角,他们对镜头示以微笑。

  傅小海扛上照相装备,揣着20个胶卷出发了。他的首站是“鸟巢”。当他第一次见到“鸟巢”,立马被它的规模和气势所震撼。他一边惊叹于“鸟巢”的美,一边不停按动快门。夕阳西下,当收工的工人说说笑笑地从远处走来时,那个画面的感觉正是傅小海所努力追寻的。

  不料,他的胶卷刚刚用完。为了不让工人们失望,他只能装模作样地“咔嚓、咔嚓”。“这是我摄影生涯当中,第一次干这样的蠢事。”傅小海懊恼极了。按照他最初的设想,每个胶卷12张照片,已经足够拍300余个工人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乱了阵脚。

  此后,傅小海每次进入场馆前,都要对自己说上很多遍,“我是来拍奥运建设者的。”

  两年时间,傅小海拍摄了2万多张奥运建设者的照片。翻开一看,“微笑”是每个工人唯一的表情。这也是傅小海所刻意追求的。

  有人说,对着镜头笑,多么不真实啊。而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憨厚的工人笑得是那样的可爱与可敬。

  “工人们都很乐意在镜头前释放自己的笑容。”能取得工人们的信任,傅小海认为是在他们耳边说的一句话,“我是专门拍你们来的,给你们留下照片做纪念。”这也成了他的杀手锏。“他们一看我的设备,又看到我在一旁忙乎半天了,就觉得有人来关心他们来了。如果跟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怎么会对你笑呢?”这些纯朴的建筑工人们,每天辗转于各个工地,哪得机会有张好照片,傅小海的出现带给他们很多憧憬。

  拍摄完后,傅小海很快把底片冲洗好,把照片免费赠送给工人们。

  对自己够“狠”

  拍摄肖像画二十多年的经验,让傅小海在创作时如鱼得水。原以为拍好工人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为了更好地记录建筑工人的工作环境,傅小海经常“高空作业”。在平地上,尽管1.84米的大个子让他吃尽苦头,但他还是可以弓着身子,盘着腿完成拍摄。而在高空,连转个身都艰难,更何况还扛着机器。每次,傅小海与工人们的拍摄距离都在1米半左右,最多不超过1米8。年将50岁的摄影师就是这样完成了其中上万张的作品。

  傅小海还在“苛刻”地要求自己:每个工人只拍一张照片,哪怕角度再刁。从底片上看,除了在拍摄的瞬间工人眨眼了再来一张以外,傅小海只给自己一次机会。“最美的一瞬间只能集中在一张照片里。”

  这一切让人很难与以前傅小海的工作状态联系起来:在优雅的工作室里,喝着咖啡,和客人谈笑风生,然后在池边钓鱼,吃着随从准备好的点心。消遣完后,工作才算开始。

  带着安全帽,一身的灰,总是洗不干净的脸。傅小海走进工地后完全变了样。为了赶场,他还经常穿着一身沾泥的衣服赶飞机。别人取笑他,“你脏兮兮的,还坐飞机呢。”傅小海就开玩笑说,“我把北京的泥土带到沈阳,然后把沈阳的泥土带到青岛,然后又……”尽管奔波,傅小海仿佛看到了未来,自己的作品也能像带泥土赶飞机那样流传开来。

  有些工人看到傅小海这么辛苦,就给他打气,“只有你这样的付出,我们建筑工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看到你来,我们就放心了。”

  “耽误了两年时间,损失了五、六百万,留下了这些作品,一切都是值得的。别人肯定不能体会我现在的状态。”眼前的傅小海靠在沙发上,一条白色的休闲裤,一件红黑间条的衬衣,这就是他的全部装束,简简单单。

  传播任务还没完成

  2万张照片,两年的时间,耗资150万。在傅小海的公寓里,摆在最显赫位置的不再是国画大师范曾、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的肖像作品,而是一张张奥运建设者的纯朴笑脸。

  在3月份的雅典圣火采集中,傅小海被授予了“奥林匹克传播使者纪念证书”,其29幅作品被雅典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在奥运历史上,这是中国人的第一次。

  拍摄完成了,他感觉身上的担子却重了。“这就像接力棒一样,需要把奥运建设者的精神一棒一棒传下去,我的任务才算完成。”

  去年,傅小海就开始策划“奥运建设者大型专题摄影展”,他希望把这些作品进行全球巡展。刚从雅典运回来的集装箱就放在大厅里,他的下一站就是日本东京。

  一家欧洲出版社看中了傅小海的这批作品,想以高价买断,被傅小海拒绝了。“那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拍摄的作品,不能让他们拿走。”他计划在奥运会结束后,把它们全部捐献给国家,为北京奥运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奥运2008特刊》记者张丹/北京报道

(责任编辑:老满)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