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星期日电讯报》6月15日文章,原题:重返北京 午夜早已过去,位于北京工人体育馆附近的酒吧闪烁着霓虹灯,狂欢者陆续出来。现场一片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和澳大利亚人的欢声笑语,间或夹杂着高跟鞋的踢踏声。
这是在中国北京,我不得不提醒自己这一点。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这个拘谨刻板的国家生活和工作了不寻常的15个月。那时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工人体育馆一带会成为狂欢享乐的温床。
工人体育馆附近的变迁是25年来北京变化的缩影,当时我是一名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记者。中国首都和其他城市变化的规模和速度是惊人的,大部分变化发生于过去15年。在奥运来临之际这种变化加速了,中国想以此宣布它是一个现代化国家,将跻身世界大国前列。
当中国共产党解除除关键工业之外一切领域的国家控制时,由此释放出的创业热情可能连他们自己都大吃一惊。北京几乎是从零开始彻底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像个庞大的建筑工地,处处可见不戴安全帽的工人,到处是灰尘。有的工程甚至永久停工,似乎没有一座楼盖成。跟其他外国记者喝咖啡时,我们会猜中国首都要多久才能变为一座现代化城市。50年?100年?没人想到2008年的北京会如此流光溢彩。
当我今年重返北京时,刚到造价30亿英镑的新航站楼,就能感到那种变化。那曾是一个不起眼的第三世界小机场,张贴着敦促国民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标语。出租车离开机场,沿一条新“高速路”疾驰。1983年5月我头一次离开机场时,这条路上只有几辆小汽车、不少锈迹斑斑的公交车和喷着浓烟的苏联式卡车,在自行车、马车和驴车汇成的车流中危险穿行。
对于北京几乎所有居民来说,生活已大大改善。以前派驻这个城市的外交官会得到额外补贴,因为这被认为是一个“艰苦岗位”。他们再也享受不到这样的优待了,现在几乎可以买到任何东西。
戴维•鲍伊也在那时发布了歌曲《中国姑娘》,歌词写道:“我会给你电视机,我会给你蓝色的眼睛。”对于眼睛他无能为力,但大多数中国人当时确实想拥有一台电视机。如今,鲍伊要想给他的“中国姑娘”留下印象靠这些可不够。一台60英寸的高清晰电视或许能行,但可能她更想要钻石或跑车。(作者大卫•哈里森,汪析译)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