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采访手记

媒体车上的故事(20):澳门媒体车发生的"血案"

大众公司提供的制式媒体车
媒体车的侧影
媒体车的侧影

我们坐上了软座
我们坐上了软座

  专机降落香港的时候,真的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种感觉比后来降落三亚时的感觉还要好。也许是因为香港的相对发达,也许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健全的法制社会,它展现出更多的规则和效率。以前来香港的时候,却从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在香港的时候,我们得到了很好的休息。而对于我们媒体车的成员则有一个好消息,在这里我们将用上大众公司提供的制式媒体车。此前香港当地已经准备了一辆媒体车,但大众公司坚持使用它提供的媒体车,并费了不少劲把它运进了香港。三星的摄影师在起跑前看到了这辆媒体车,对我说:这车真是太漂亮了。

  车确实很漂亮。这是一辆改装了的箱式卡车。车箱被隔成了两间,里面到处是电源插座,对于摄像记者们来说太重要了,可以在车上做不少事。而我们几个摄影师的座位也变成了软垫,比以前的硬板自然舒服了不少。一路上跟随我们的大众公关人员自豪地对我们说,与一路上你们乘坐的那些四处漏风的卡车来比起来,你们坐在这车上,应该有天堂般的感觉。因为他的自豪,他拒绝接受我们提出的一些改进意见。

香港女警在媒体车前留影,后面的卷帘门关上了
香港女警在媒体车前留影,后面的卷帘门关上了

传递过程中的媒体车(何潇益摄)
传递过程中的媒体车(何潇益摄)


香港当地准备的媒体车非常实用
香港当地准备的媒体车非常实用

  但说实话,我们并不很买账。我更喜欢那种只有顶篷的货车。对于媒体车上的我们来说,我们从不在乎自己要承受什么样的艰苦,我们只在乎如何获得最佳的拍摄效果。敞篷车让我们拥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让我们预知前面的路上会发生什么。它也会让两旁的观众看到我们并在我们的镜头前兴奋起来。而箱式货车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只有一个视角,我们的正后方。

  在香港传递的时候,进行过两次转场,即从一个传递区域转到另一个传递区域去。这里车速较快,为了确保安全,香港的警察要求我们摄影师进入车箱里,把车后面的卷帘门放下来,成了真正的箱式货车了。于是车箱里挤满了人,但车里没有设计扶手。所以我们只能坐在地上,人多又加上机器,车里拥挤,反而更不安全。这时后方的编辑来电话连线,问我现在的位置。我告诉她,我现在就象搬家公司的民工一样坐在这豪华的媒体车里呢。

  澳门段的传递使用的是同一辆媒体车,但在这里出现我们几十天来最严重的一起伤害案。

坐在阿曼媒体车的驾驶室里的媒体联络员张亮
坐在阿曼媒体车的驾驶室里的媒体联络员张亮

媒体车一侧的窗户没有了,视野好了不少(何潇益摄)
媒体车一侧的窗户没有了,视野好了不少(何潇益摄)

  奥组委的工作人员张亮是我们的媒体联络员,他的任务是在坐媒体车上负责与外方的交涉。一是安排我们媒体成员的位置,二是在传递过程要求媒体车司机与火炬手保持恰当的距离,这对于我们大家十分重要。澳门传递的时候,他攀上大众媒体车的车顶帮助一家媒体安装天线,下来的时候,脚踩在车侧的窗框上。不料这个窗框只是松松卡在那里,并没有用螺丝固定住。于是他和窗框一同掉了下来,摔到了地上。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是右腿骨折。

  我们整个火炬传递团队150多人,在三十三天的环球传递中没有一个生病的。如今到了最后一站,却有人倒下了。

  我的火炬传递在澳门结束了。当我摁下最后一个快门的时候,我的一个重要人生经历结束了,真是百感交集。三十多天来举起着沉重的D3进行拍摄,每天重复的动作让我的右手感觉变形。我把相机收了起来,放进了摄影包,再也不想碰它了。

澳门站结束时的媒体车
澳门站结束时的媒体车

我在媒体车前的最后一张留影(王飞摄)
我在媒体车前的最后一张留影(王飞摄)

  张亮在专机上的座位是52D,正好在我51D的后面。我上飞机的时候,张亮已经在座位上坐下了,我看见他的右腿打着石膏,横放在旁边的座椅上。已经有人在绷带上面写上祝福的话(如图),内容真是创意无限,我用手机把它拍了下来。

坐在52D上的张亮
坐在52D上的张亮

我的签名以及何潇益帖上去的联想IdeaPad广告
我的签名以及何潇益帖上去的联想IdeaPad广告

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奥组委顾问叶乔波视察张亮伤情
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奥组委顾问叶乔波视察张亮伤情

留言一:亮亮,不要乱动啊  留言二:祝福亮亮  留言三:世界和平,不许上厕所

留言四:别看毛片,血液倒流
留言四:禁欲100天,共130天,切记

机舱里没有人是坐着的
机舱里没有人是坐着的

  飞行期间不断有人来看望张亮,在欢笑中安慰着他,让他好好休息,有人建议组织上迅速为单身的张亮配个媳妇,照顾他的生活。

  这是我们97000公里飞行中的最后一段,飞机上没有多少人是坐着的,大家都在相互道别、合影、签名,广播里传来的是相互问候、相互感谢、相互的祝福。这些略带哭腔的声音弥漫在机舱里,在大家心底里也弥漫起些许伤感,还有空姐们眼角闪动的泪花。

(责任编辑:礼拜天)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