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赵伟滨 王雁霖 杨寿德 “祥云”图案是代表“渊源共生,和谐共融”思想的中国古老文化符号。“祥云”火炬的“和谐之旅”在青海省一路走来,途经格尔木、青海湖、西宁,以三个传递城市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东西部的经济和谐、生态大省的生态和谐、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人文和谐。
格尔木:崛起的热土,诠释东西部和谐发展
6月22日,“祥云”火炬来到了充满朝气、散发着无穷魅力的戈壁新城--格尔木市。
初夏时节的格尔木鲜花盛开,枝头泛绿。这个青藏高原上的第三大城市,27万各族群众的奥运激情因圣火的来临而燃烧。
眼前的格尔木市是一座年轻而优美的城市,一片正在升腾的热土地。虽然它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是生机勃勃,不仅成为我国最大的盐化工业和钾肥生产基地,而且柴达木循环经济技术实验区被列入了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每年都吸引数百亿元的投资。
难以想像格尔木曾经是一座因艰苦的自然环境而极度穷苦的城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全市有近90%的土地属于荒漠、半荒漠的戈壁滩,周边半径400公里内无一座大中型城市,年均降雨量稀少,常年风沙。
从如此困境中崛起,缘自一个有深远意义的历史瞬间:西部大开发。
2000年,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一批资源开发型重点工业项目相继在格尔木建成投产。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个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祖国西部的一座重要工业城市从此诞生。
格尔木市圣火传递的最后一位火炬手、见证了格尔木市腾飞的青海盐湖集团总工程师李小松说:“西部大开发改变了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形成了东西部和谐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有信心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
青海湖:湖光山色,演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蓝天、白云、碧水、羊群、圣火。23日,高原“圣湖”迎来“祥云”火炬,奥运圣火开始在美丽的青海湖畔传递。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省也由此得名。青海湖是藏族人心目中的圣湖,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评选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之首。
然而,雪域圣湖正遭遇严重的生态危机。“青海湖50年内缩减了311.96平方公里。”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庆说。按照缩减的面积计算,青海湖平均每年要缩掉一个杭州西湖。
前来观看圣火传递的藏族牧民才群说:“对青海湖进行生态治理是我们环湖地区牧民多年的梦想。”
从今年开始,青海省正式启动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近16亿元,将在10年内最大程度恢复青海湖原生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完科村的藏族副书记德才加,是青海湖传递的最后一棒火炬手。他说:“青海湖是青藏高原璀璨的明珠,是我们心中的圣湖。我们相信,保护工程将给我们带来希望,青海湖将变得更加美丽。”
西宁:兼容并蓄,闪耀民族团结的光芒
24日,“祥云”来到“中国夏都”西宁,尽管天空阴暗,细雨连绵,但西宁市民迎接圣火的热情不减。一路上,红旗飘扬、人头涌动,藏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人民身着民族服饰忘情地呼喊雀跃在一起,加油声震天动地,抒写了各民族和睦一家亲的温暖画卷。
青海省省会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西宁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绚丽多彩,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西宁市最大的特点莫过于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使西宁带着包容、勤劳、开放、创新的城市气质。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的25.55%。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的塔尔寺,以及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的东关清真大寺均位于西宁,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西宁市圣火传递的第六棒火炬手万玛加,是青海省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曾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项的“长江韬奋奖”。他说:“没有哪个城市像西宁这样兼容并蓄,拥有如此多的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信仰,而又如此和谐安定。”
青海各民族团结奋斗,和谐共处,谱写了灿烂的发展史,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赋予了此地丰富的人文精神,使她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进发。(完)2008/06/24 16:13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