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航天城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特写:圣火燃烧航天城 中国加油声回荡茫茫戈壁

    新华社记者白瑞雪 孙彦新

    “10、9、8、7……点火!”发射倒计时的读秒口令,又一次惊醒了戈壁滩的清晨。

    在东风航天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载人航天发射塔架下,中国航天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点燃了北京奥运火炬航天城传递活动的第一支火炬。

    28日8时,细雨蒙蒙,鲜艳的国旗与北京奥运会会旗,把载人航天发射场变成了红色的海洋。震天的锣鼓声中,首位火炬手——英雄航天员费俊龙缓缓起跑。

    3年前的那个金秋,费俊龙正是从这里踏上了中国人的第二次太空之旅。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而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的国家。

    “东风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传递奥运火炬,心情就像再次出征太空。”手持火炬的费俊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奥运火炬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梦想,也点燃了人们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梦想。”

    把费俊龙送上太空的人——6艘神舟飞船发射的“零号指挥员”郭保新和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依次接过火炬,登上106米高的发射塔架。

    接下来,沿着20米宽的火箭转运铁轨,另外6名火炬手把火炬一段段传至93米高的总装厂房。前者,是世界上最宽的无缝钢轨;后者,是亚洲最高的单层厂房。

    在这个让中华民族飞天梦想成真的发射场上,有着太多的世界和亚洲“之最”。自1998年投入使用以来,这里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载人航天发射场。

    跨过源自祁连山雪的弱水河,经过古老的胡杨林,火炬来到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巨幅照片前。

    第11名火炬手谌延政停下脚步,向人群展示火炬。35岁的他在博士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戈壁滩从事科研试验工作,为神舟一号到六号的数据处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黑白照片上的钱学森,仿佛注视着年轻的火炬手。这位我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人之一如果此时再访酒泉,或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航天事业就像这接力的火炬一样,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传递仪式在圆梦园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英雄航天员聂海胜从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陈炳忠手中接过火炬,沿着他三年前冒雪出征的路线前行。

    橘黄色的问天阁外,龙舞狮跃。大漠航天人就像当年为航天员壮行一样,用如火的热情,把奥运圣火送上了东风路。

    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画像,如同一个个驿站,矗立在东风路两侧。

    这是航天城的中心大道,更是一条浓缩了中国航天半世纪酸甜的路。

    50年前,曾率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孙继先将军与刚从朝鲜战场上归来的将士征尘未洗,即奉命在此建立中国第一个导弹综合试验靶场。

    50年后,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拥有了完整的地地、地空、海防导弹武器系统,具备了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几个月后,中国第七艘神舟飞船将载着航天员,再次从东风起航。

    在欢呼和祝福声中一路前行,在细雨和清风中持续炽热的舞蹈。经过22名火炬手总里程8公里的接力传递,圣火抵达航天城站的终点——东风广场。最后一棒火炬手、航天城党委书记刘克仁点燃圣火盆。

    这一刻,“中国加油、北京加油”的喊声回荡在茫茫戈壁。

    这一刻,中国航天人向着“喜迎奥运、决胜神七”的梦想走得更近。(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海盗)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