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在福建漳州排球训练基地 中新社发 蓝添艺 摄 |
这个几乎和中国女排的辉煌共存的名称,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女排逐渐从神位回归体育本身,它的光彩正逐渐淡去
★ 本刊记者/唐磊(发自福建漳州)
2008年3月27日,漳州基地第36次送中国女排出征。每次,姑娘们在这里结束集训时,都会有例行的送行仪式。
“娘家人祝女排姑娘再创辉煌”的条幅惯例性地挂着,包括乐队在内的两三百人,列队站在基地内的中国女排公寓前。
基地的资深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上世纪80年代女排鼎盛时,无论是国家排球队,还是地方排球队来去,基地都要敲锣打鼓,有时甚至会出现痛哭告别的场面。
漳州——这是一个伴随着中国女排诞生了诸多神奇传说的地方,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女排常年在这里集训,直至后来赢得“五连冠”。1996年,漳州建成“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碑的顶端有个巨大的排球。民间传说某沿海省份曾开价一亿元人民币购买此球,“因为自从有了这个球后,漳州市再没有遭受过台风袭击”。
为何选址漳州
“16字: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
贴大字报的日子里,中国排球运动停训数年。但呆在干校的中国排球先驱者们,却已在构思下一步发展。
时任中国排球协会负责人的张之槐、夏朗等人琢磨出,动乱后重振中国排球的“牛棚计划”。“建立国家级排球训练基地,集中培养优秀运动队,狠抓思想作风、基本功、身体素质,在多强对抗中赛练结合”,被定为计划的核心。
1972年,周恩来提出“要把体育运动重新搞上去”。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王猛从干校召回张之槐、钱家祥等人,并由当时的排球处处长的钱家祥去南方考察,选点建基地。
但很多符合条件的地方,却因当地领导对排球知之甚少不得不作罢。甚至有官员问:“建基地是否有利于农业学大寨或工业学大庆?”钱家祥,人称“排球钱”,解放前就是上海滩的排球明星,后来成为中国男排队长、中国女排教练,听到这话只能作罢。
另一路选址人——原中国男排副队长张然,向钱家祥推荐自己的家乡福建漳州。“就十六个字:领导重视、群众喜爱、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顾化群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漳州被选中的理由,他从1972年起就在漳州基地工作。
位于福建东南部的漳州,从清末就有了排球运动。解放后,漳州高峰时曾同时有800支业余男女排球队,被称为“排球之乡”。
在钱家祥动身前,刚好在京开会的福建原体委官员黄克恩将“排球队要选基地”的事传书回闽。于是,由时任龙溪军分区司令员、漳州地委常委兼体委主任的于克钊挂帅,地方财政拨出3万元,决定在国家体委考察人员到来前“做出个样子”。
最实惠的就是盖训练场,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克钊决定,用本地产的毛竹盖一座可覆盖6个排球场的大棚。参加过建设竹棚的人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于克钊让手下的人调动了上千民兵,在漳州南靖山区砍了几万根毛竹建竹棚。因动用了被视为战备物资的毛竹,这个龙溪军分区的司令员没多久就被“架空”了。
钱家祥参观完竹棚后便已动心。在上报漳州建排球基地的方案期间,他以国家体委排球处的名义,调12支青年男女排球队到漳州,开始实验性训练。
竹棚精神奠定了女排精神
队员的伤口化脓容易和床单粘在一起,痛苦难以想象
当时队员每次训练时,都要从漳州市区西南角的财贸干校出发,步行穿过荒地、农田,到达位于漳州市中部的竹棚训练场,每趟20分钟,一天要走6趟共3个来回。“好像军队举着火把在夜行军,”从小在漳州长大的张同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有一次早起的我看到觉得奇怪,走近了才看到很多个子很高的人,好多拿着手电。”而曹慧英、杨希、陈招娣、张蓉芳、孙晋芳等名将,就在这批集训者之中。
驻地门口贴着各种统计表、通知单,哪支队伍在基地训练了多长时间都一目了然。那段时间,队伍强化练习的时数平均每天达7小时。
多雨的南方,常常外面下大雨竹棚训练场里面下小雨。训练场的场地简陋,很快就被12支运动队的高强度训练折腾“坏”了——面上的土被蹭掉,底层的细砂,甚至是煤渣露出来。排球队员经常要在地上滚翻,就单单一项滚翻救球,教练要求是救满15个好球为止。一个训练科目下来,队员的腿没有不被划破的,有些伤口还渗进了沙子。
有些医生偷偷跟钱家祥和于克钊请求,暂停一段时间训练养伤。可他们认为时间不等人,中国排球已经被落下太远,只有咬牙坚持。
现在,只要有青年队进驻漳州体训基地,身为基地最老资格员工的顾化群就会被安排向年轻队员讲课,带他们参观中国女排纪念馆。在两间不大的房间内,布满了当年训练的照片和实物。“他们(年轻队员)会问,真有那么苦吗?”顾化群说。在现存的部分资料中,摘录有这样的冬训简报,反映当年的情况:“在训练中一练到防守滚动就头痛,有的人甚至同教练顶牛。领导⋯⋯认为队员出生在新社会,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锻炼,不少队员存在娇气。”
为了对付娇气,基地决定“开门训练”。让各队到漳州周边巡回表演训练比赛。在公众的瞩目下,没有运动员再敢公开表示不满。当时进行开放训练还有另外的考虑——基地请来各县供销社等单位的负责人来看训练,还专门让他们看防守表演。看着女队员带着汗水和血水在地上翻滚,那些负责人坐不住了,纷纷表示,集训队缺什么尽管说。
这次成功的集训所培养的训练风气,被体育界称为“竹棚精神”,这也是日后女排精神的萌芽和核心。
[1] [2]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