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我们的奥林匹克 > 最新动态

《我们的奥林匹克》之九:申奥之旅

  在中国奥林匹克史上,两次申奥是绕不开的一段历史。从1993年的蒙特卡罗到2001年的莫斯科,8年时间,是我们这个国家逐渐成熟的转折时期。在这8年里,东方古国在现代化的转型中褪去了青涩与焦虑的外衣,而世界观看我们的眼神,也渐渐少了傲慢与偏见。

8年间,社会巨变的同时,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奥林匹克的认知,也愈渐深刻。

  本集所关注的就是两次戏剧性的投票瞬间,和此间8年对我们这个国家,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的改变。我们的镜头,随着亲历两次申奥的四个主人公的命运变化展开……

  丛欣竹,28岁,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生,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一批奥运歌曲入围作品《人类竞赛》的作者。2003年,当丛欣竹得知北京奥运组委会公开向全世界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时,她谱写了这首歌曲。《人类竞赛》是从305 首候选歌曲中挑选出来的,这也是2003年北京奥运会奥运歌曲征集活动中入围的 7 首歌曲之一。

  1991年2月底,中共中央正式批准关于北京申办2000年北京奥运会的报告。

  1991年,何振梁62岁,可以说已经到退休年龄,努力争取申办成功是他一生中最后能为国家和人民做的大事了。而他这个在国际体育组织担任最高职务的中国人,在完成这件大事中责无旁贷。

  在众多的活动中,我们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时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杨澜。从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到陪同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参观中央电视台,到各种以申办奥运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杨澜穿梭其间,乐此不疲。她的英语主持受到国际人士,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致好评,北京奥申委的领导们也对她屡次鼓励。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邓亚萍正在紧张的备战。那一年的6月26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刊登申办奥运会口号。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其他口号为:中国的机遇,北京的荣誉;亿万颗心暖人间;和平进步迎接新世纪;历史名城,时代盛会;北京欢迎你。

  到了1993年9月去摩纳哥投票前,比较各城市申办形势,北京与悉尼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丛欣竹也已经14岁了,幸运的是,丛欣竹入选了2000年北京申奥代表团文艺分团,作为当时中国交响乐团少年女子合唱团的12名成员之一远赴蒙特卡罗。

  投票前一个多月,邓亚萍得到通知,她将代表现役运动员在最后的陈述中讲几句话。但那时候,邓亚萍根本不会讲英语,国际司的刘北剑替她写好了几句话,一句一句地教,让邓亚萍硬背下来。

  1993年九月,就在中国申奥代表团即将出发的一个星期前,奥申委邀请杨澜同行,决定如果申办成功,将由她在这个地中海滨的著名城市主持盛大的庆典宴会。

  这一天晚上8时,最后一轮投票结束后,萨马兰奇最后一个走上主席台,他庄重地掏出决定申办命运的信封,当众拆开,取出表决结果,然后宣布: (“感谢北京、柏林、伊斯坦布尔和曼彻斯特对奥运会的热诚和积极的参与,可惜赢家只有一个——悉尼。”

  何振梁永远不会忘记1993年9月23日那个令人沮丧的日子,不会忘记当时刊登在许多报刊上的那张定格了的照片。照片展示,体育界元老荣高棠和李梦华及王光美等其他不少人在北京听到申奥未果时的茫然和沮丧。这种失落的表情深深刺痛了何振梁的心。他感到自己有负全国人民的重托。他下定决心,在他有生之年,只要再有申办奥运会的机会,他一定要拼全力去争取。1998年11月,中央批准由北京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这个决定再一次激发起全国人民支持申奥的巨大热情。久藏在何振梁心底始终跃动着的火苗因中央的决定而熊熊燃烧,请缨再战的时刻终于来到。

  同样是这一年,杨澜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传媒专业硕士学位;回到国内之后,她加入凤凰中文卫视做名人访谈节目《杨澜工作室》,并且从主持人转变为独立电视制片人,这样的转型,其实在美国,杨澜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留学期间,杨澜的视野开阔了许多,亲身接触到了许多成功的传媒人和先进的传媒理念。

  而那个时候,邓亚萍已经带着18个世界冠军,4个奥运冠军成功退役。退役后的邓亚萍是履行当年和萨马兰奇之间的约定,她选择了清华大学英语系就读,并且在1998年的2月,远渡重洋赴英国留学。

  第二次申办,北京申办的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以申办促发展,以发展助申办”,这些口号显示了由于近年中国的发展成就,北京的申办相当积极自信。

  1999年11月19日,中央电视台的“五环夜话”节目播放了对何振梁的采访,何振梁在谈到上次申办未成时动了感情。后来中央电视台转给何振梁一个台湾听众的来信。这位台湾同胞送给何振梁一本书,并在信中写道:上次申办未成,不仅你流了泪,我们也都流泪了。

  2000年底,在英国求学的邓亚萍,接到了参与第二次申奥的通知。赶在国际奥委会观察团来临前,她回到了中国。一天, 她到超市买东西,这时一个售货员跑过来,拉起她的手,热切地说:“你是形象大使,一定努力让北京申办成功,好吗?”“为什么?”“如果北京举办奥运会,我家的房子就能拆迁了,就能住漂亮的新楼了。”简单的几句话,让邓亚萍感慨不已。“我觉得这个售货员代表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千千万万最底层的北京老百姓。他们自己无力改变生活的现状,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奥运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我一下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1999年10月,杨澜辞去了凤凰卫视的工作。2000年3月,杨澜和丈夫吴征收购香港上市公司良记集团,并更位为阳光文化网络电视有限公司,杨澜任主席。自此,杨澜跨入商界。2001年夏,杨澜作为北京申奥的“形象大使”参加了在莫斯科成功申奥的活动。

  2001年初,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上四年级的丛欣竹用了一个晚上,为再次申办奥运的北京写了一首歌———《新北京,新奥运》。因此,当年那12个在蒙特卡洛唱歌的小女孩再次被人们记起;已天各一方的12个女孩,再次一起走进录音棚,唱起这首《新北京,新奥运》。

  2001年,杨澜女士应邀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她将作为陈述人在莫斯科陈述中国奥林匹克文化。而邓亚萍在一次作为运动员代表作陈述报告。所有听过邓亚萍讲英文的人都对她充满了信心。她现在可以用英文写论文,用英语作报告,在美国学习过的杨澜也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赞不绝口。2001年,何振梁、杨澜、丛欣竹这三个经历过中国第一申奥的人,又因为同一个梦想走到了一起。

  2001年6月,丛欣竹接受北京奥申委通知,她和当年的伙伴刘明燕将同中央音乐学院少年合唱团的8个女孩再组一个合唱团,到莫斯科去。从接到通知的那天直到7月7日出发,丛欣竹和刘明燕天天带着8个女孩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一间排练室里排练,那20几首歌,除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之处,几乎都是当年她们在蒙特卡洛唱过的歌。

  7月13日是最关键的日子。这一天将决定2008年奥运会花落谁家。

  莫斯科时间下午6时,萨马兰奇庄严地走上讲台,拆开信封,宣布: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授予北京!

  何振梁冲出友人和国际奥委会工作人员热情祝贺的重围,去出席散会后立即进行的新闻发布会。有记者问何振梁他在申奥胜利那一刻的个人感受。何振梁深情地说:“我为我的国家而骄傲,我为我的人民而自豪。”这是何振梁多年来深植于他内心的两句话。

  1993年蒙特卡罗申办失败时,杨澜曾伤心地哭了,然而这一次,她却没有像许多人那样喜极而泣,她笑得很开心。在分析这种心态的变化时,杨澜说:“其实哭并不是我表达高兴心情的方式。上一次,我作为报道者,涉世未深,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失败估计不足。而这一次,我的身份是参与者,心态则是平和而理性的。我这次惟一想做的就是开心地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我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欢乐是不需要准备的。”

  当萨马兰奇吐出“北京”两个字的时候,丛欣竹说她立刻就哭了,合唱团里的女孩们也跟着哭了,在场的很多人北京奥申委的工作人员都哭了。她们就一边流着泪,一边唱国歌,然后,她们笑了。丛欣竹说,刚到莫斯科时,何振梁先生对她说,这次可不许再哭了,要笑着回北京。“我当时答应得好好的,但我没做到。” 而邓亚萍一听到北京,一下子站了起来,眼泪马上就流下来了,大家全都哭了,真是太不容易了。可以说,那一刻,比她拿任何一次世界冠军都激动。

  2001年,7月13日,中国成功取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办权,这不仅实现了中国几代人的梦想,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同时,中国也通过体育的方式和世界逐步的融合。但是,就体育本身而言,这个融合的过程又是多么的艰难。

(责任编辑:关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