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圣火传递中原崛起 > 圣火传递中原资料

在“地域歧视”与“感动中国”中反思河南

  【来源:红网 2006年2月16日文章】

  日前,媒体上两则与河南人有关的新闻引起我的注意:一是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经调解结案,深圳龙岗区警方自愿向河南籍原告任诚宇、李东照赔礼道歉;二是央视9日晚播出了“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两名河南籍青年魏青刚、洪战辉2005感动中国人物榜上有名。

   一件事表明深圳有关方面对河南籍民工的歧视,最终以在法律意义上的落败而告终;一件事说明全国普通民众对河南籍青年的赞誉,结果以在情理上的“感动中国”而落幕。

  两件看似互不相干的事件,实质上关乎着河南人的素质和河南的外在形象,对中原腹地河南的发展和河南人的务工环境,具有重要的警示和改善意义。两件大事的完美谢幕,无疑让河南人充满了自豪和自信。

  两桩新闻事件告诉国人:以地域为范围的“歧视泛化”,首先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其次在情理上也得不到印证。十大“感动中国”人物,河南人就占据了两个重要席位,这个比例应当是排在全国各地之首,为对河南的“地域歧视”提供了反驳论据。两个极端化的2005年大事件,同时吸引了国人的目光来“关照”着河南,并引发出一连串的深刻反思,其中包含河南人的自我反思。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深圳方面引发的“地域歧视”是缺乏理智的。但我们理应看到,这种极端的“歧视泛化”决非单纯的主观臆断,恐怕与日常生活的现实反映有直接的关系——河南籍农民工不可能人人都影响治安,但也不可能人人都安分守己。一旦负面影响超出了人们思维承受的警戒,必然会激发出畸形、失控的行为表现,这也许是一场胜利的官司和两位感动中国的人物难以改变的。

  扭转一种固有的异态思维定势,比如对河南籍务工人员的歧视,一方面需要正面典型的强烈影响,一方面需要反面事件的弱化刺激。虽说“林子大了啥鸟都有”,哪里都有好人歹人,但在理论上可以成立的人群比例逻辑,在现实中却恐怕难以得到认可。因为,一方面河南的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人员多;另一方面反面典型往往比正面楷模,更能左右人们的思想和判断。

  在河南形象已被曲解的情况下,与其毫无意义的争论,软弱无力的叫屈,不如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改善自身。在新年后劳务输出的高峰时期,各级政府应借年初两大事件的春风,做好劳务人员的宣传教育和指导引导工作;应在劳务输出上起到政府主导作用,引导外出务工人员的理性外出和合理流动;尤其应关注没有联系到工作而盲目外出人员的打工行为。

  当我们没有能力来改变社会,就要改变自己适应社会。期望在新一年里,河南的民工兄弟在异乡都能找到满意的工作,都能够秉公守法、塌塌实实的生活,都能够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人:昨天家乡因我而蒙羞,今天家乡会因我而自豪,明天我们将因河南而光荣!

  (作者:刘可可)

  

(责任编辑:discover)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