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辛俭强 钱荣
“奥运会和其他赛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考虑周到。”北京奥运会老山自行车馆群新闻运行经理胡宇轲27日向新华社记者介绍了在场馆准备最后冲刺阶段所做的工作。
在胡宇轲介绍时,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细节”二字。
“我们必须达到奥运会的规定标准,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在细节上下更多工夫。很多东西都是在细节上,看你是否下了工夫。”胡宇轲说。
北京奥运会期间,场地自行车、山地车和小轮车三项比赛都将在位于石景山区老山自行车馆群进行。这个馆群已经经历了2008年国际自盟场地自行车世界杯赛、好运北京国际自盟小轮车世界杯赛以及2008年北京山地车国际邀请赛的考验。目前馆群的所有部门都在全力以赴做最后的冲刺。
可容纳6000名观众,有着巨大“飞蝶”形屋顶的场地自行车比赛馆是奥运会期间自行车项目唯一永久性建筑。在馆内长度为250米的木制赛道上,胡宇轲说:“木质赛道对铺装以及木质赛道材料的硬度、刚度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每4圈1000米长赛道,只允许误差50毫米,对安装精度的要求也非常高。拥有这样一条赛道,老山自行车馆将跻身国际一流的室内自行车场馆之列。”
“要像布置自己的家那样来布置这个场馆,”胡宇轲说:“我们布置自己的家一般都会布置得很人性化,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用心去布置了。打个比方,装修公司提供的是标准装修,但它达不到细节人性化的要求。我们这个场馆在很多方面也同样,整体上都是按照国际标准去做,但细节之处就看你准备得是不是周到,是不是完善,是不是人性化。”说起这个,胡宇轲显得充满信心。
“因为我们这是人文奥运。很多细节的地方,虽然很小,但它体现出对人的关怀。”胡宇轲带领记者在馆内体会着每一个细节之处:在一处运动员上下场地的狭角处,为防止运动员被台阶绊倒,地面上安装了木板坡面,从而使自行车和人员通过都比较顺畅,不会在这里跌倒;在围绕场地周边有一圈金属电缆槽,上面突出来的铁尖角在运动员过往时容易刮伤人,因此场地工人特地安装了防护板把尖角给裹上;在运动员上下场地的地面上施工后一开始有突出来的螺丝钉,容易把人绊倒,现在让工人把这些突出的螺丝钉剪平;场馆内的电源插座也尽量安装在了不影响人员通过的地方,既便于使用,又不会造成危险。
除了作为奥运会场地自行车比赛外,老山自行车馆还将用来进行残奥会场地自行车比赛。由于从地下的运动员休息室到比赛场地内场,有5米的高度差,老山自行车馆还专门设计了一部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大”电梯。考虑到残疾人运动员往往要同时携带一辆比赛适用车和一辆备用车,再加上陪同人员,所以这部这部“大”电梯不仅能够容纳运动员、车辆及陪同人员,而且还可以容纳一辆救护车,必要时可以把救护车升到内场中。
“在奥运会要求之外,我们考虑到场馆的实际运行情况还做了特殊处置,这些都是我们感觉能够更好提供服务的一些东西,”胡宇轲举例说,“P4、P5停车场是媒体自驾车停车场,从停车场到安检口还有400多米的距离,根据规定,在安保线外是不能走摆渡车的,但"全副武装"的记者在酷热天气中走400多米再进到安检会很难受。对于现实交通问题和赛时运行之间的这个矛盾,我们克服困难,找到石景山区协调,把他们公园里的摆渡车调配过来,并专门开辟了两条摆渡车专用道。”
胡宇轲说:“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场馆团队已经对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反复论证和反复演练,并做出应对预案,每一步都想到前面。甚至细到各相关业务进行交接都要精确到几时几分,真正是"无缝对接"。”
自行车馆巨大的“飞蝶”形屋顶凌驾于南北贯穿的群芳平台之上,气势恢宏,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是显得熠熠生辉。相信这里不仅能让世界各地参赛运动员发挥出好成绩,而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也会令他们为之感动。
(责任编辑:宋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