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圣火传递中原崛起 > 圣火传递中原资料

中原崛起: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古老的中原大地从沉寂到奋起,由追赶到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崛起之路,探索和创造了符合河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的经验。回顾和总结这些经验,对于谋划河南的未来,实现“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此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召开之际,本报特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探索“中原崛起”之路:《强农兴工:两篇文章联起做》、《中原城市群:昂起河南发展的“龙头”》、《县域经济:中原崛起的雄厚“基石”》、《一通百兴:带活发展一盘棋》、《双翼齐飞:两个“毫不动摇”的河南实践》、《两大跨越:吹响强省进军号》、《来吧,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让我们携手阔步迈向新的历史征程,创造中原崛起的辉煌明天。

  □记者朱夏炎王自合张学文田宜龙

  6月的河南,正是紧张忙碌而又充满希望的收获季节。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首次突破600亿元,达到610.61亿元,增幅居全国第6位;今年夏粮生产,全省小麦总产量超过600亿斤,依然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两份接踵而至的喜报,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600亿”,两个令人瞩目的新成就!省委书记徐光春曾深情地说:“窥一斑而知全豹,见落叶而知深秋。河南已不是印象中的‘古、土、穷’,而是‘新、活、亮’;不是全国的‘中不溜’省,而是有着重要影响的大省;不是‘随大流’的省份,而是快速成长的省份;不是封闭保守的省份,而是开放、开明、开通的省份。”

  这些成就,来自9800万中原儿女的奋力拼搏、励精图治,同时也来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河南立足省情,创造性地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联起做,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成功走出的强农兴工推进中原崛起的正确道路。

  抉择

  1993年1月14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顶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到新野县蔬菜市场调研。一位菜农告诉他,上好的菜也卖不出去,一天收入才8元、10元。李长春喃喃地说:“10元钱,再吃顿饭,会落个啥?”

  这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河南。数据显示,1990年河南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4.9∶35.5∶29.6。有关专家这样解读:当时的河南工业化水平相当低,同全国相比,河南农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工业则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

  一组数据,勾起人们多少难忘的回忆。

  上世纪90年代初,十几年的改革开放,让河南人彻底告别了半饥饿状态,但粮食盈余的不断增加,也令河南人对丰收喜忧参半。“卖粮难”带来一系列严重影响,粮食系统大面积亏损,农民手里攥着大把“白条”。

  工业发展同样不乐观:全省乡镇企业有了大发展,但遍地开花、多而不大、大而不强;一些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经营机制转换困难重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的河南省官方文件中,往往用“农业大省、工业小省、财政穷省”来描述河南的总体状况,且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落在全国后面,处境尴尬。

  1992年,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经济发展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局面。

  河南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振兴之路?“那时候,有沿海地区工业化的诱惑,也有农业发展上的困惑,河南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确是个重大考验。”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

  当时,很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到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后的感受是,河南与先进地区的差距主要在工业发展的程度上,没有高速发展的工业,河南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另一方面,粮价低、农业比较效益差,也使一些地方在认识上和行动上近乎放弃了农业,热衷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一时间,仿佛谁谈农业谁的思想就不解放,谁抓农业就是经济发展落后的标志。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河南省决策层深知,工业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必经阶段,也是河南实现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然而,农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对一个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全国人口大省来说,放弃和牺牲农业而发展工业,一是不符合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省情实际,二是一旦农业和粮食出现问题,势必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不利影响,危及国家大局和全省的稳定。

  面对这个似乎是“两难”的选择,河南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巨大勇气,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自觉,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任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河南要“围绕‘农’字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以农兴工、以工促农、农工互动、协调发展”的发展思路,做出了“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振兴河南经济”等一系列重大部署,并连续在3个五年计划中把食品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八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围绕“一高一低”(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工业、农业两篇文章一起做”和“两道难题(工业化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一起解”,开始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的探索。

  “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河南在强农兴工道路上更上层楼。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化为先导,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进程。

  以2006年省八次党代会为标志,河南把“农业先进、工业发达”纳入中原崛起总目标和建设新河南的总蓝图,在强工兴农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党代会上铿锵有力地说: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跨

  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一次次重大的抉择,始终贯穿一条不变的“红线”——工农业协调发展。正是这条“红线”,让河南的发展始终步履矫健。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的粮食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不是减少的,而是不断上升的;向省外调出的粮食不是减少的,而是上升的;农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下降,但总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这在河南这样一个有着近亿人口的大省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对国家也是一个巨大贡献。”

  还有专家这样总结:河南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同时,做到了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下降、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削弱,破解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决策

  2003年2月12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踏着厚厚的积雪在焦作市调研后,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新思路:“无论是发展工业、农业还是第三产业,都要集中力量,把优势产业突出出来,加快发展,力争在中西部地区走在前列,在中部崛起,实现全面振兴。”

  一个月后,“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构想赫然出世,河南的工农业发展向着新的目标奋勇前行。

  沙澧河畔,柳岸风柔。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食品名城”,风光宜人的漯河市见证并受益于食品工业的勃兴。

  在国内市场,每10根火腿肠有5根出自“双汇”;在香港市场,来自漯河的肉制品占全港总需求的四分之一以上;在北京,来自漯河的肉制品、无公害蔬菜在市民菜篮子中占四分之一多……漯河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基地、全国主要的粮食加工基地、中部重要的饮料生产基地。

  漯河市财政局的一位官员笑称:“我们这里公务员的工资,每一块钱中有六七毛钱来自食品工业。”

  不独漯河双汇的肉制品、南街村的方便面,如今,郑州三全汤圆、思念速冻水饺以及神象、金苑面粉和挂面,信阳华英鸭,鹤壁大用肉鸡,三门峡湖滨果汁……一大批食品名牌已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河南制造”极大地丰富了“国人厨房”。

  靠着这些从田间成长起来的“工业大树”,河南的食品工业硕果盈枝:去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33亿元,居全省工业各行业之首,食品工业成为河南在全国最具比较优势的一个产业。

  食品工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成长历程是河南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一个典型结合点,也是河南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从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基础较差的省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河南省委、省政府都在农业大省实现工业化方面寻求着发展与突破。

  上世纪80年代,河南下大决心上项目,投资兴建了洛阳石化、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重点工程。但在农业上,河南除了靠卖“原”字号农产品外,农副产品加工业上一直乏善可陈。

  河南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有大量的富余农村劳动力,有着便利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资源的角度看,“农”字是河南最大的市场优势。“广东能让全国人都喝广东水,河南为什么不能让全国人都吃点河南粮?”决策层向脚下这片热土发出了这样大大的问号,也向全省人民发出了激昂的动员令。

  省委、省政府开启解放思想的“总开关”,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制定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农业上工业,上了工业促农业,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的发展战略,并树立了巩义竹林村、安阳钢铁等20面工农业战线红旗,对加快全省工农业发展起到了旗帜和导向作用。

  一个个新的思想不断涌现,一项项新的决策相继出台: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以优质小麦为主的全国重要优质粮生产和加工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两个基地”建设……

  2006年5月,徐光春深入郑州市食品工业企业调研时指出: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但是7000万农民要是守着这个“粮仓”,那可富不了。只有把“中国粮仓”变为“国人厨房”,甚至不用生火动手做饭的“餐厅”,那才能富起来。

  决策化为行动,蓝图变为现实。如今,河南农业产业化链条已经贯通了从“粮仓”到“厨房”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加工、销售的主链带动下,其他产业也融入了整个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中,为中原粮仓提供了新的支柱和效益增长点。在食品工业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使这个农业大省完成了从“卖原料”到“卖产品”的深刻嬗变。

  河南省委、省政府认为,工业化是各个产业不断从传统经济中产生、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不能片面地将发展工业甚至重点发展部分工业(如重工业)作为工业化,而应将工业化看做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个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河南集中力量实施了关系全省经济大局和发展后劲的郑州民用机场、郑汴洛高速公路、50万门程控电话工程、350万千瓦电力建设等“十大基础工程”,和洛阳石化工程、河南煤化工工程、河南食品工程、河南钢铁工程等“二十项产业发展工程”,改变了全省经济面貌,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由此基本奠定。

  进入21世纪,河南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着力扶持食品、有色金属、煤化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下,河南又筛选了百户重点企业和50户高成长企业,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贷款协调等方面进行支持;推动省内企业“走出去”,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实现战略重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倾力打造河南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坚持工农业协调发展,坚持科学发展,河南这艘‘大船’近年真的启动起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局面令人振奋。”

  决胜

  2004年12月21日,瑞雪飞舞。在郑州黄河迎宾馆召开的省委工作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郑重宣布:“从明年起,河南省所有县(市)将全部免征农业税。”

  在此前召开的省委常委会上,有关部门汇报了减免农业税的方案后,刚刚就任省委书记的徐光春稍事沉思,毅然决然地拍板:2005年起全省全部免征农业税!

  延续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在我国农业大省河南宣告终结。这对全省7300万农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惊天喜讯。曾有外电评述:“河南全省比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这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河南来说,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这个重大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更有力地促进河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让河南农民高兴的事儿一件接一件:

  2005年9月开始,河南省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分流安置了14万名乡镇干部,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打下坚实的基础,被舆论评价为“徐光春河南施政以来,在‘三农’领域中的第二手妙棋”。2006年4月,徐光春深入到许昌县苏桥镇禄马村,面对面地向乡亲们宣讲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并要求不折不扣地做好补贴工作,做到“一分钱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耽误,一户也不能漏掉”,现场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

  中原连年大熟,粮食总产节节攀升。

  “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其他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全人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经这样说。

  2005年5月,已近83岁的基辛格第一次来到河南,他对河南不仅解决了一亿人的吃饭问题、且还有粮食输出的成就大加赞扬,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以及美国鼓励用粮食提取生物能源等原因,引发世界粮食危机,有人惊呼:这无异于一场“粮食战争”。

  面对关于粮食的“对话”,面对“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河南用连年的丰收增添了中国的砝码,给世人以有力的回答。

  在今年4月刚刚出版的《河南省情概览》中,一幅节节拔高的柱状图形象地勾画出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2000年以前的几年,河南经济总量每年增加200亿元左右,从2004年开始每年增加上千亿元,2005年到2007年,增幅均达到14%,2007年突破了15000亿元大关,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5位。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位,特别是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连年大丰收,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总产均在1000亿斤以上,不仅为全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每年还调出200多亿斤商品原粮和粮食制成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还显示:2007年,河南工业增加值突破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438亿元,居全国第6位,实现利润1959多亿元,居全国第4位。安钢、平煤、义煤、双汇、金龙、神马、新飞、宇通、洛拖、洛轴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蓬勃兴起,进入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500家,居全国第6位……

  工业的振兴极大提高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能力。从全面免除农业税,到各项支农、惠农支出,河南财政投向“三农”的资金大量增加,2007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突破400亿元,其中省本级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专款增长15%以上。

  工业文明的长足进步大大提升了河南农业的发展水平,机械化耕作、基地化种植、企业化经营、科技化提升已成为河南农业发展的显著特点;同时,广阔的农村腹地也为河南工业的成长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河南,工农业发展“两篇文章联起做”,正在书写着壮丽的篇章。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多次来河南视察,对河南在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成就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满怀期望地要求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

  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承载着全省9800万人民的希望,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开始了河南从“大”到“强”新跨越。

  最近,河南从粮食生产的实际出发,向中央上报了关于“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河南核心区建设”的请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委已就此事到河南进行专题调研。

  打造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战略眼光。加强核心区建设,将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我国一些地方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流失,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而在河南能实现工农业“双赢”,这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其发展模式值得探讨和总结。

  从农业大省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再到新兴工业大省、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体现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巨大威力。伴着十七大的春风,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河南强农兴工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相关系列文章:

  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昂起河南发展的“龙头”

  中原崛起:一通百兴--带活发展一盘棋

  中原崛起:县域经济-中原崛起的雄厚“基石”

  中原崛起:双翼齐飞-两个"毫不动摇"的河南实践

  中原崛起:两大跨越--吹响强省进军号

  中原崛起:来吧,新一轮思想解放大潮!

(责任编辑:小婧子)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