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刻 她笑得如此灿烂 |
陈燮霞的家乡在广州番禺偏远的大坳村,离番禺繁华的商业中心市桥有20余公里远。这个900多户人口的小乡村四周都被两米来高的甘蔗地和香蕉林包围,但正是从这片安静的小乡村,飞出了北京奥运中国军团的第一位金牌得主。
村里的骄傲
奥运年里,陈燮霞成了村民们的共同话题,陈家跟村里人关系融洽,但从不宣扬自己女儿的事。此前,有些村里人只知道“细妹”很小去练举重,但不知道已经这么厉害。奥运参赛名单还没公布之前,乡亲们就四处打探消息,“大伙都希望她能入选,这是我们全村的骄傲。
乡亲们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细妹”:由于陈家门前的机耕路原是不平坦的泥路,村里花了两万块钱将这条600米的田埂路全都铺上细沙石,并且在道路的两旁插满了200来支色彩鲜艳的旗子。村委会主任谭志勇说:“我们村没什么钱,但这件事一定要做。”
临近比赛的前几天,村委会副主任冯伟强带着几个工人,在陈家后墙、院内空地和旧村部前,装上三台大屏幕电视。村里人说:“大伙要一起见证这个给全村带来荣耀的时刻”。
十年回家3趟
陈燮霞8岁就离家进入番禺业余体校,1996年,陈燮霞离开番禺到广州市伟伦体校练习举重。那时候,大坳村附近的北斗大桥还没建成,村民外出还要划船。交通不便,加上集中训练,陈燮霞更少回家,都是三个月半年才能见到父母一次。陈细泉回忆到,训练中异常坚韧的女儿回到家里有时也会撒娇:16岁那年,有一次回家下楼梯时,陈燮霞突然提起:“爸爸,你已经好久没背过我了”,于是陈细泉便把女儿背下了楼。
自从1999年入选八一队后,陈燮霞便留在了北京。10年之中她回家的次数仅有3次,加起来不足一个月。
一次违规成就奥运冠军
1999年是陈燮霞举重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当时在广州市练习举重的她并没有被省队选上,面临着打背包回家种地的窘境。幸运的是陈燮霞被八一举重队的教练看中,她被选中的理由很简单:能吃苦。
穿上军装的陈燮霞练得刻苦,但一次因为违反队规影响了训练,陈燮霞险些被开除出队。也正是这次“危机”让陈燮霞真正醒悟——举重,是她心中永远无法割舍的挚爱。
2006年,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陈燮霞迎来了首次爆发。在2006年全国冠军赛上,陈燮霞品尝了一次冠军滋味。自从夺得全国冠军后,陈燮霞一发不可收拾,2007年亚锦赛,陈燮霞夺得了自己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亚洲冠军,同时打破了挺举世界纪录;同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世锦赛上,陈燮霞一举夺得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块金牌,这次闪亮爆发也让她成为出征奥运的热门候选人。
2008年4月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陈燮霞以213公斤的总成绩力压杨炼夺取冠军,从这一刻起,大坳村里的那个“细妹”,真正开始飞向北京奥运的最高领奖台。
她的故事
第一次出国:“连杠铃都不会举了”
清迈一战,陈燮霞的表现惊艳世人。其实在比赛开始前几天,第一次出国参赛的陈燮霞一直很紧张,被教练指责“连杠铃都不会举了”,在训练时,她总有些不知所措,每练完一个动作,眼神就追着教练跑,完全不似在北京的举重房里那样气定神闲。陈燮霞有着一副好歌喉,平时走路喜欢哼着歌,到了清迈也不怎么唱歌了。“你的眼神就不对,不要老是羞怯怯的,要像小老虎一样,见谁咬谁!”总教头马文辉的开解,帮助陈燮霞打开了心结,一个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小老虎也正是从这一刻起诞生了。(方周)
走上举重路:“她能拉动大板车”
1991年7月,番禺区业余体校到大坳村挑选运动员。200多个大坳村小学学生都站到了操场上,教练黎炳明一下子就挑中了8岁大的陈燮霞,“上下身高均等,骨骼和肌肉也很好”。父亲陈细泉当时只是简单地回了教练一句话:“她能拉动大板车”。
从“能拉动大板车”到夺下奥运金牌,“我等了20年,”谈到自己的爱徒,黎炳明一脸兴奋。岁月流逝,番禺区业余体校已经拆迁,从市桥旧址转移到番禺沙湾。陈燮霞当年训练时狭窄的举重室也被拆除,但在奥运临近的日子,还是不断有媒体涌入,让黎炳明挨个介绍当年陈燮霞举过的杠铃片。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