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服务于读者之“者”,还是服务于记者之“者”,“者”即人,都要把人、人性化放在第一位
■感受人文奥运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也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是有实实在在的故事作内涵,有丰富的情节作支点。
奥运来了。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兼任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BIMC)主任后,和他的新同事们为来自全球近3000名中外记者营造一个怎样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他又将如何当好“非注册记者之家”这个家?近日,记者专访了翟惠生。
来的都是客
服务做到心里去
“到BIMC注册的非注册记者中近3000人为境外记者,这些记者都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环境,我们应该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而且是人性化和个性化的帮助,因所在国家、所属媒体、是否来过北京而异,要把人性化的服务做到人家心里去。”翟惠生和BIMC的同事都以此为宗旨。
在BIMC,从工作间步行几分钟,就可来到占地1800平方米的餐厅,几十种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中西快餐,令不少记者称赞。“第一条,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上让中外记者们宾至如归。”翟惠生介绍,考虑到饮食习惯不尽相同,又根据记者快节奏的工作特点,BIMC特别提供了这种方便快捷的自助餐服务。同时,考虑到一些国家记者的习惯及习俗,BIMC还为记者们特别提供了一系列相关的特色服务。
覆盖中心的无线网和高性能、高带宽、稳定可靠的网络环境,让记者工作起来得心应手。而隔三差五安排的文艺演出和电影,又让记者们在紧张之余放松身心。
翟惠生介绍,几天前,一个由40位香港媒体负责人组成的香港媒体高层访问团来到中心参观,临走时他们提了一个特别要求:每人要一个BIMC为记者准备的采访包。“因为他们打开后,看到里面的采访本、笔、扇子、地图、风油精、雨伞等10件细致的小物件,尤其看到贴心的‘插头转换器’时,赞叹新闻中心的服务既实在又到位。”翟惠生很是欣慰。
翟惠生说:“我们干的活儿,就如同在家安排柴米油盐,都是细微、细致、不起眼的小事儿。但是,不管事大事小,只要来自国内外的记者朋友是满意的,我们作为服务者就如释重负了。”
认真解“考题”
得到的比想要的更丰富
BIMC面对的是非注册记者,其最大特点就是不能进入赛场报道赛事。对于境外记者,在中国要待一二十天,报道什么?这首先是摆在BIMC面前的一道考题。“及不及格,要看记者觉得是不是得到的比他想要了解的更为丰富。”翟惠生和他的同事们定了目标:如果记者们得出结论,比预想的更为丰富,则为60分,否则就不及格。
如何实现?翟惠生称他们为记者提供了4条采访渠道——新闻发布会、集体采访、外出采访、个别采访。新闻发布会,结合热点、焦点、新闻点确定发布主题,并限制发言人的发布时间,将大部分时间留给记者提问;集体采访,把围绕奥运赛事保障和城市运行的热点的有关当事人、负责人请进来,集中接受记者采访;外出采访,实现记者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零距离接触;个别采访,已有二三百件,做到件件有回复、70%到80%的落实率,千方百计落实记者的采访要求。
于是,便有了一场场仅从题目看就引人入胜的丰富的采访安排:新疆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与保护专题采访、组织参观北京市奥运食品安全监测中心、中国气象自然灾害预报新闻发布会、组织记者采访奥运场馆安保团队及安保工作、组织采访拍摄奥运熊猫、“中国反兴奋剂工作”集体采访、采访8月8日结婚登记处的新人、看8月8日出生的“奥运宝宝”……有的记者刚刚提出申请,BIMC安排的采访电话就已打过来。
面对BIMC提供的海量信息,一些记者惊呼:“简直都忙不过来了!”
“接下来,我们安排的采访活动将更加丰富。”翟惠生的话,让记者对近20天的工作充满期待。
BIMC“管家”印象(记者手记)
采访临近结束之时,助手几次来提醒又一个会议即将开始,翟惠生却一再保证,开会前一定把我提出的问题全部答完。
随性且不失庄重的T恤、清瘦的身形、步履匆匆的身影、主动打招呼的亲切笑容……BIMC主任翟惠生,让第一次接触他的人很容易生出亲近的感觉。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