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lenovo搜狐奥运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 开幕式表演

开幕式首个节目击缶而歌 横空出世的300个日夜



    2008名乐手齐声击缶,吟诵高扬,气冲霄汉。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首个亮相的节目,不仅震撼了世界,更感动了中国人——

 “我认为,《击缶而歌》基本达到了我们的预期,实现了我们的目标,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好客。我也很喜欢这样一种壮观、壮丽、不常见的场面,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欣慰的,”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副总导演张继刚在开幕式结束之后说,“我坚信以《击缶而歌》作为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个节目,作为代表中华民族的第一个节目,会为我们整个民族赢得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面对重压 艰难探索寻找突破

  2007年10月18日,《击缶而歌》排练动员大会在大兴召开,总导演张艺谋、副总导演张继刚出席。

《击缶而歌》的排练从这一天正式开始。

  2007年10月至11月的这段时间,编导组组长孙育鹏一直工作在焦虑中,每天的日程安排就是编排动作,然后前往大兴,和演员不断试验、摸索,再回到开闭幕式中心,向副总导演张继刚汇报。然而每次汇报得到的都是否定,根本摸不着方向。

  在不断的重复中,面对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高难度、高要求和停滞不前的排练工作,孙育鹏认为,自己面临一次职业生涯的选择———辞职。“真的非常难受,因为那种感觉就是每天都是这样,每天过不去那个‘坎儿’是最痛苦的。”孙育鹏说。

  张继刚则这样描述那段日子的困境:“已经排练了十几稿之后,仍然不能令我满意,经常是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在晚上12点或是1点的时候,在我们的会议中心、办公室,当众对他们进行批评。”

  光荣柱下 一条短信成就希望

  三个月过去了,《击缶而歌》的排练还是不能突破瓶颈,很少发火的张继刚终于按捺不住了,“我对孙育鹏说,‘如果下次让我看到的《击缶而歌》还是不能够令人满意的话,我认为,你对中华民族应该负起责任。在你的后面,有两根中华民族的柱子,一根是光荣柱,一根是耻辱柱,你是必定要钉在一根柱子上面的,不可能不做出选择’。”孙育鹏说:“多少年以来,打击乐都是直上直下的,我们就是为了避开它,但经常是找不着北,摸索的过程中,太痛苦了。”

  其实张继刚的内心非常清楚,开幕式上的第一个亮相,必须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作品,其创作难度之大,过程之艰巨,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终于一天深夜,孙育鹏决定辞去《击缶而歌》编导组组长的职务。“我觉得当我最难的时候,总是有一双手在支撑着我”,孙育鹏在已经摊开的纸上,正在写辞职信的开头,孙育鹏的手机响了,是一条短信,是张继刚发来的。

  “育鹏,我知道你们很难,我知道寻找一个独特的击打方式很难,我知道寻找一个与众不同的语汇很难,但是我相信你们能,你们也一定能找到与众不同的风格,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张继刚。”

  张继刚的短信,让孙育鹏放弃了辞职的想法,新一轮的摸索又开始了。

  击打表演 道具出色功不可没

  11月初,山西武警总队文工团团长李建平的到来,终于使排练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击缶而歌》毕竟是一场打击乐的表演,只有动作没有节奏,编排工作很难推进。李建平到来之后,在无数次击打中,找到了一些节奏形。11月,编导组配合这些节奏形,找到了第一组令这些非专业演员击打起来还算漂亮的节奏形。

  《击缶而歌》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击打方式,区别于文艺晚会锣鼓开场的形式,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纵深感和厚重感。这使得道具在设计过程中的概念、造型发生了多次变化。起初做出的几版道具,造型类似于鼓,专家在做过多次尝试之后,还是选择了“缶”这个特殊的符号。2008年4月1日,总导演张艺谋签字,确认“缶”可以招标。

  据史书记载,“缶”本来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有古人蒙皮击打的史实,这也是专家选择它的历史依据。道具设计者结合现代技术创新之后,产生了观众在8月8日“鸟巢”中看到的可发光的“缶”。

  8月试缶 研发8个月终得天籁声

  早在2007年7月4日,开幕式导演组找到了北京红樱束打击乐团团长周立。周立接下设计任务后,开始心里很没底,因为传统的一些方法得到的声音往往很俗,没有特点又缺少震撼力,并且“声音”的标准也难以量化。

  为了得到理想中的缶声,红樱束打击乐团组建了五人科研小组,全力以赴投入试验。几天后,科研小组的第一个试验品诞生了———从外面看是一个普通的鼓,里面却装有金属共振器。导演组听完声音,认为已经有了点意思,但金属音质不够。

  接下来的一两个星期,为了捕捉导演对声音的微妙要求,周立带着多个结构不同的样品来到导演组。这些样品内部的金属共振器材质不同、结构各异,金属声音的比例和音质比前两次的样品提高很多。这一次,张艺谋导演听到敲击效果后非常高兴,当场对大家说:“我们终于看到曙光了。”

  从看到“曙光”到最终成型,中间经历过多次波折。研发过程中,周立接受张导演审查的次数不下30次。

  为了更广泛地索取声音的可能性,研发团队挖空心思,将一切可能实现的方式统统进行实验。除了机械手段,实验一度深入展开电子手段的应用,在敲击鼓面的同时,用光电方式控制内部辅助装置同时敲击金属共振器,最终决定化繁为简,去粗取精,采取单纯、节约成本又具有良好效果的方法。

  接下来,舞美设计师为这件发生装置披上了精美的“外衣”。开幕式的晚上,乐手们用它震撼了世界。

  总导认可 动作定型创意独特

  2008年6月4日,正式道具“缶”运抵魏善庄排练场,并进入调试期。4月3日,所有演员转入大兴魏善庄训练基地。

  这个开幕式上第一个亮相的节目,导演组对他寄予了太多的期望。2008年5月12日,张艺谋到魏善庄第一次现场审看2008人的表演。看完后,张导振奋地说:“这是今天我们导演组第一次看到2008人的表演,我们觉得非常好,我们相信在8月8日那一天,我们将以更好的表演质量、更高的风范给全世界人民一个惊喜。”

  5月,《击缶而歌》的动作基本定型,并获得了总导演张艺谋的认可。

  之后,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节目的喜爱,并认为这个节目是最独特的创意。

  完美演绎 两千武警震撼世界

  《击缶而歌》共2000多名演员参与,他们在排练之前,从来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训练。8个月的排练之后,在美感和气势上已经不逊于专业演员。这样的成绩,用了无数的汗水才换来。

  在2008年8月8日这一天,他们让全世界观众感受到了最大的震撼。但是,在他们表演的短短3分28秒时间中,也许全球观众只看到了这些非专业演员中的某一张或者几张黝黑的面孔。

  在过后的奥运档案中,可能只有他们来自某个单位或团体的存档,而个体的名字可能永远无法让人们了解。他们在排练中所能做到的,就是在烈日、大风、浮尘、雨雪等各种天气条件下,无数次重复排练。甚至有人在排练了半年之后,因为受伤等原因无法上场。当然更有替补演员,和大家一样训练,最终没能参加最后的表演。

  从2007年10月18日,到2008年8月8日,几个编导和2000多名演员,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打响了第一炮。无论是坐在“鸟巢”里的9万多名现场观众,还是全世界各地的几十亿观众,都从中感受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巨人五千年的神韵。

  (据《北京青年报》)

  新闻链接

  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说文解字》缶是一种大肚子小口的瓦器,起初为先民们装食物、饮料的器皿,后发展为打击乐器,属于土类乐器。几千年前的人类最初把用来盛东西的坛罐蒙上皮子,敲打助兴。于是,缶在作为容器之外,也就慢慢有了乐器的功能。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代,我国就产生了“击缶”的演奏形式。《诗经-陈风》中有“坎其击缶”的记载。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张小平摘中国第51金

视频集锦更多>>

  • ·中国女乒张怡宁/郭跃做客
  • ·中国女子链球铜牌 张文秀
  • ·蹦床美女帅哥何雯娜陆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