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资料 > 奥运资料滚动

奥运火炬接力发明人被遗忘:用奥运精神鼓动战争

  弗兰克·韦瑟说,他现在还留着自己10岁时候的一张证书,“我参加了联邦少儿运动会,那是联邦德国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的运动会,证书就是由卡尔·迪姆签署。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卡尔·迪姆仍然是联邦德国非常高层的体育官员。

  这样的传奇经历很难解释。尤其是卡尔·迪姆在第三帝国担任体育高官,为纳粹政权服务,而战后却没有人追究他在这个时期的作为。“也许因为他只是一个职能人员,从来不是政客。”弗兰克·韦瑟也只能猜测,“他说自己从来没有加入纳粹党,说自己有个犹太女朋友,可是谁都会拿这个当借口。”

  卡尔·迪姆是古希腊的崇拜者,他多次前往希腊,研究古代奥运的观念和习俗。他自认为是古希腊精神的继承者,对德国同胞的精神气质不太满意。1906年雅典举办届间奥运会,他作为记者随团访问,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研究古希腊,我们比任何别的国家做得都多……可是希腊人的智慧和体育文化,我们却没学到什么。”对美国在体育运动上的压倒性优势,他也替德国和欧洲感到不满。

卡尔·迪姆与夫人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
卡尔·迪姆与夫人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

  “纳粹也说自己是古希腊精神的继承者。他们把自己理解中高贵的古希腊精神融入自己的哲学。火炬接力就出于这样的思考,因为那是古希腊传统。”韦瑟认为这种理想主义倾向使纳粹政权与卡尔·迪姆找到了共同语言。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希特勒上台之后,距离奥运会开幕已经时日无多。“要是没有他,1936年的奥运会就会非常困难,因为他们只有非常短的时间。卡尔·迪姆很擅长组织大型体育活动,他学的就是这个;”韦瑟说,“他也很懂得推广大众体育运动,做过很多有益的事。他的知识和能力,在任何一个政治体制里都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反对过自己所在的体制,总是很合作。”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早有结论是被纳粹政权“窃取”,成了他们的宣传工具。卡尔·迪姆创始的火炬接力也一样——设计精美的不锈钢火炬底部印着制造商的名字,“克虏伯”。克虏伯公司设计制造过著名的巴黎大炮,这个钢铁巨头在一战、二战当中都是德国最大最有名的军火制造商;当然,克虏伯的“后身”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现在也是世界500强。

  卡尔·迪姆与体制的“合作”包括在1939-1945年间,对德国前线士兵做巡回演讲。韦瑟在纪录片中引用了卡尔·迪姆这样一番言论:“若说体育与奥运会对我们有什么用处,那就是教给我们进攻精神和快速决策,也使我们强壮、坚忍。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打垮波兰、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一个更好的欧洲,守住我们的胜利。”

  但胜利没有守住。卡尔·迪姆一生最大的“问题”,也正是发生在二战末期。

  1945年2月,盟军持续数年的空袭几乎已把柏林夷为平地,苏联红军攻占了东柏林的制高点,美军已在柏林以西驻扎。纳粹政权鼓动柏林人“保卫帝国首都,直到最后一条性命、最后一颗子弹”。3月18日,卡尔·迪姆在德国体育广场的一座体育馆里,对“希特勒青年团”及“预备队”的成员发表演讲。他引用了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提尔泰奥斯的《劝诫诗》:“英勇杀敌为祖国而战/死于最前线最美好。”

  “我还记得卡尔·迪姆的演讲。”德国电视二台前总编莱因哈特·阿佩尔在镜头前回忆,“他要求我们为元首、人民和祖国献出生命。演讲当中充斥着‘自我牺牲,死得光荣’。几个星期之后战争就结束了,跟我坐在一起的希特勒青年团团员,有几百人已不在人世。”

  1945年4月26日,希特勒青年团“冲锋队”两千多名队员发动攻击,要从苏军手里夺回“帝国体育广场”——正是眼下的这块“奥林匹克之地”。这一场无谓的进攻,付出了数百条年轻的生命。

  柏林奥林匹克体育场西端的马拉松门,两侧石墙上挂着6幅铜板浮雕头像,卡尔·迪姆的也在其中。一旁为游客准备的解说板上,简要概括了他的职业生涯,包括那一次动员演讲。“虽然卡尔·迪姆是德国体育界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2004年修缮体育场时仍保留了迪姆头像和其他纪念像,谨作历史之文献。”

  1962年12月,卡尔·迪姆在科隆去世,生前是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教授,那学院也是他建立的。“从来没有人追究过他的所作所为,他带着那些荣誉,像平常人一样死去。”韦瑟说。二战后的德国几乎无人谈论旧事,只从1968年学生运动席卷欧洲,年轻人才开始质疑父辈在第三帝国时期的作为。

  “近十来年才出现了许多回忆录和历史文献。在这之前的主流态度,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那种东西,他们觉得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好了,总有一天我们不会再谈这个事。”韦瑟说。他用影片质疑卡尔·迪姆是替纳粹主义“号召全世界的青年”,同样也有人替卡尔·迪姆辩解,说他不过是随大流,或只是有一些军事思想的机会主义者。

  卡尔·迪姆充满矛盾的人生和事业仍然是个问号。近60年的体育政治与教育生涯里,他留下了近9万封书信、6000多页的日记、3000余篇文章、50篇专论和无数次演讲。所有的日记至今没有公开,据称仍在整理中。(本版图片除署名外为本报资料图片)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高鸿程)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