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积弱叹华夏民族希望在延安
一份1942年5月日本人出版的《华北共军现状》披露,北平大学生到大后方去的占20%,投奔解放区的则达70%。从国统区、沦陷区,从海外,大批有志青年和革命志士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奔着宝塔山上的灯光而来。
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总政治部文化部长的李伟回忆,当时,在800多里西安至延安的大道上,去延安的人结队成群,不绝于道,蔚为壮观,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激动不已。
一位华侨从哨兵口中得知“这已经是延安地界了”,激动地跪在地上捧起一把黄土,紧紧贴在自己脸上,说:“祖国啊,就剩下您这一片干净的土地了!”
到底有多少人来到了延安,尚没有一个完整的统计。仅1938年5月至8月,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介绍的,就有2288人。延安革命纪念馆副馆长霍静廉介绍,1938年、1939年最多的时候一天就有1000人,那时延安的非生产人员达到了五六万人。
八载干戈仗延安 延安干部遍天下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战争的一切大政方针,在延安产生;一切重大行动,在延安部署。延安,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担负起凝聚全民族力量这一重任的,正是延安的中国共产党人。
日军独立混成第四旅一名叫香川孝志的伍长在战斗中被八路军俘虏。他本想用自杀来效忠天皇,却因为一本书而改变了命运。“这本书不能完全读懂,但我翻看了一遍,如雷击顶,真使我震惊。”就是在这本名叫《论持久战》的小册子里,毛泽东清晰而又有说服力地分析了战争的发展全过程,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全面全民族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思想,才是唯一能使弱国打败强国、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的路线和战略总方针。
敌后战场的战斗无时无刻无处不在,使骄横日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历时8年的全面抗战中,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三分之二以上,以及几乎全部的伪军。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来延安访问时,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当时的延安交通不便、消息闭塞,这种条件如何能领导全国的抗日斗争呢?”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回答:靠电报、靠干部。共产党人懂得,只能通过成千上万的干部去组织、发动、领导,亿万民众的伟力才会释放出来。
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历经磨难来到延安后,大都进入各类院校学习,前线将士也分期分批入学受训。延安成立了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女子大学、自然科学院、军事学院等30多所“窑洞大学”,短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班更是数不胜数。“到人民中去生根、开花”。仅抗大八期12所分校培养的抗日军政干部就达10余万人。毕业的学员总是希望能把自己分到抗日最前线,而那些被留在延安的往往都会闹情绪。有一个外地来的记者在延安参观后曾说:每一个窑洞里都装有若干“炮弹”,将来这些“炮弹”飞出去,就不得了!
或许,冈村宁次的话更能说明延安干部对抗日的贡献。这个担任过华北侵华日军总司令的日酋曾提出,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5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干部……
后来成了新中国空军政委的高厚良将军,曾是抗大第一期学员,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高中级干部和专家教授等基本骨干,大多在陕北住过窑洞。开国将领中有7位元帅、8名大将、26名上将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过,1955年授衔时,“抗大人”占88%。
民主革命之圣地延安精神代代传
美国纽约《先锋论坛报》记者斯蒂尔在访问延安10天后感慨地说:“我觉得在延安的访问中,真正体会到了共产党常常说的为人民服务。要是我在延安住上11天,那我一定也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政府构成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民主选举政府领导人和各级政权,兼顾各方利益。从小生活在延安的徐金山老人回忆:“老百姓不会写字怎么选举?开选举会时,每个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碗,老百姓想选谁就给谁的碗里放一粒豆子,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当选。老百姓把这种方法叫‘豆豆选’。”
———由于日军的反复大规模扫荡,飞机的频繁轰炸,以及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延安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起陷入困苦之中。困境面前,延安没有奢望外援,而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从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到普通士兵、农民,人人有开荒任务,人人成了生产能手,毛泽东种的蔬菜除自己吃外,还送给周围的同志……
———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延安建立了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到1945年已经有小学1395所。此外,识字班、夜校、读报组等社会教育方式遍及乡村。延安还成立了许多文艺团体和学术团体,《黄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系列经典的文艺作品正是此时登上了舞台。在窑洞中,延安还建立了11个医院、75处卫生所。文化卫生事业繁荣有序。
最让来延安参观的人感叹的,还是这里的平等气氛。1940年6月,朱德总司令陪同陈嘉庚到抗大三分校参观。篮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一个学员跑过来拉朱老总上场打球,朱老总向陈嘉庚打了个招呼就在球场上和学员们玩得热火朝天。见此情景,陈嘉庚感叹:“如果不是今天亲眼看到,我是难以相信的。贵党上下平等、亲密无间能做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钦佩。”
穿越60年时空,宝塔山上的灯光所象征的那种伟大、崇高的精神,为今日的中华儿女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于绍良孙彦新梁娟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