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火炬接力 > 境外接力 > 阿拉木图 > 国家概况

哈萨克斯坦纪行 国家博物馆和麦德奥滑雪场(图)

  

图为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前厅。
  2005年1月20日文章 天山网讯(记者吴福环 宋君) 到哈萨克斯坦去  

    2004年7月下旬,应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馆的邀请,我和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所长潘志平研究员、青年科研人员胡红萍一行三人赴哈萨克斯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

    阿拉木图距乌鲁木齐并不遥远。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阿拉木图机场。航站大楼不算大,但停机坪上的飞机却不少,除数十架大型客机外,小型民用飞机、直升飞机整齐地排列着,数量相当多。经过近半个小时的行驶,我们到了哈萨克斯坦饭店。

    饭店的大厅并不很大,但很气派,地面、墙壁都贴着青灰色或其它颜色的大理石,给人以结实、厚重之感。我们一行三人住在19层,每人一个单间,每个房间一天的房价是70美元,这还是使馆工作人员提前预订并得到优惠的价格。房间不大,有10平方米的样子,地上铺着纯毛的地毯,一张大床、小小的写字台、茶几和不知是19英寸还是21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衣橱、卫浴间齐全。房间的设施、用具都比较旧了,但收拾得很干净。饭店是没有开水供应的,使馆为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大瓶矿泉水,还有每人一个电热水壶,好让我们自己烧热水喝。使馆人员介绍说,当地人就喝自来水,烧水则是冲茶或是煮咖啡。中国人喝不惯生水,所以使馆备有一些小的电热水壶,来了要接待的国内客人,就拿出来给他们用,走时使馆再收回。

    住房的窗户正对着天山山麓,拉开厚重的白色针织落地窗帘,重重碧绿的山坡和苍翠的松树马上呈现在眼前。远处的山峰罩着白雪、山峰周围有白云在轻轻飘荡。较远的山坡上有一座很高的电视塔,较近的山坡上则点缀着红顶的形状各异的秀美别墅。打开一扇粗壮的木框玻璃窗,一股清新空气带着暖湿潮气和花草树木的芳香迎面扑来,令人神清气爽,不自觉地深深吸上几口。

    第二天上午,我们去参观阿拉木图的著名风景区“麦德奥”高山滑雪(冰)场。汽车沿着上山的路蜿蜒行驶,不久便进入一条曲折的山谷,两旁是茂密葱绿的林木,不时有若隐若现的别墅。开车的使馆人员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哈萨克斯坦刚独立时,阿拉木图周边风景区的土地才20多美元一公顷,现在上涨到200多美元了。当时买了地的人,现在可是发了。汽车在绿树掩映的山谷公路上行驶一个多小时,眼前开朗和宽阔了一些。这是一个口袋形的谷地,谷地正中有一个相当大的露天体育场,周围还有其他一些建筑,谷地的上方高耸着一座大坝。汽车沿山边的公路上了坝顶,坝顶宽十余米,中间是公路。我们下车在坝顶漫步观光,山上山下,满眼绿色。大坝修在山谷的狭窄处,往上山谷更陡。因为前不久下了大雨,站在坝顶可以看见有几处山体滑坡。使馆的同志告诉我们,由大坝往高山滑雪场,还有几公里的路,但前面的路已被泥石流冲堵,无法上去。回到住的饭店,从当地报纸上看到,高山滑雪场附近一座电视塔已因大雨造成的山体滑坡而倒塌。据说,这是多年来哈萨克斯坦较大的一次山体滑坡。

    在阿拉木图考察

    阿拉木图,哈萨克语“苹果之父”的思。该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南部,距中哈边界直线距离300多公里,坐落在天山西部支脉外伊犁山的北麓。街道两旁高大的杨树、榆树、橡树,有的高达20—30米,有的树干需两人才能合抱。人均绿化面积近百平方米,是全世界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该城市兴建于1854年,当时称外伊犁,后改称维尔内,1921年起称阿拉木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期间,这里是俄国中亚地区的革命中心之一,较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41年—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欧洲地区的大量工厂企业、俄罗斯技术人员、工人和普通居民迁到这里。二战期间及战后,该市迅速发展成一个工业城市,轻工业和机电工业都比较发达。除工商业外,该市还有哈国最高水平和最集中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文化艺术团体及设施。

    1993年4月、5月和1994年12月,我曾两次来过阿拉木图,这次是时隔十年之后又一次来到这里。总的看,阿拉木图市市容没有多大变化,街道、建筑物、树木依旧。但比起十年前来,也有一些新气象。市中心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市场,一间间铺面都是由个体户经营,市场内外装修得不错,秩序井然、清洁卫生,上下楼有自动扶手电梯。市场内的商品基本上都是产自欧美日本等国的高档商品。过去的一些老商店,不少改造成了小型超市,里面吃、穿、用各种商品十分丰富,价格也较贵,大约相当于乌鲁木齐市的2—3倍。临街的房屋底层大多改造成了小店铺、小餐馆。餐馆大都装修得挺好,呈现出哈萨克、俄罗斯、欧洲、阿拉伯、土耳其、中国汉餐等不同的风格,甚至还有专门的泰国风味的餐馆,饭菜价格比乌鲁木齐贵1—2倍,来吃饭的人不很多。相对而言,市区内几家中国餐馆的生意还比较红火。这些与十年前相比,可以说是变化巨大。

    在阿拉木图的几天,我们参观了街区、博物馆,逛了几个商店、书店和公园。大街上的小汽车如流如潮,大多是私家车,而且多数是名牌高档轿车,如奔驰、丰田、尼桑、福特等。由于害怕恐怖袭击,位于市中心的美国驻哈大使馆门窗紧闭,旁边临街设置了许许多多的高1米左右的粗壮铁桩,我想是预防汽车炸弹冲击的。旁边固定有2—3辆警车停在那儿。除门岗外,数名荷枪实弹的哈萨克斯坦警察不停地在使馆前后巡逻。据说,路过此处的行人如果驻足停留,就会受到警察的盘问。看来,“9·11”事件以后,美国驻世界各地的使领馆都如临大敌。

    阿拉木图市的潘菲洛夫公园十分著名。公园里林木葱郁、鲜花盛开、绿草如茵。这里的公园是免费进入的,四周有许多大大小小的门,出入方便,所以又是一些行人的过往通道。公园里没有多少游客,很安静。为纪念前苏联战胜德国法西斯的卫国战争的胜利,这个公园以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保卫战的著名战斗英雄潘菲洛夫名字命名。园中有高大的罗马石柱大门,有卫国战争英雄的巨型铜雕群像,雕像下方是铜铸的俄文标语“向伟大的卫国战争英雄致敬”。雕像前一大长条光滑的石板台基,上面一个圆形的天然气点燃的火炬,在日夜燃烧。红黄色的火焰象征着英雄烈士们不死的灵魂和精神,也表达着今人永远的回忆和思念。如同10年前我来到这里一样,今天火炬前的石台上摆放着两三束鲜花。

    这个公园里有哈萨克斯坦最著名的东正教大教堂。这是一座木结构建筑,始建于1907年,现在仍装饰得富丽堂皇。教堂外是白底墙面,门窗和墙的边角分别刷着淡红淡绿的油漆,还有许多部位涂上了一层金粉,教堂顶上的东正教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教堂周围零散地坐着一些俄罗斯老年妇人,不时地有俄罗斯人进出教堂。这个公园的主路上,有一排纪念树,清一色的天山雪松(云杉),是哈萨克斯坦独立后来哈访问的外国元首、政府首脑亲自栽种的,每株树下都有一个大理石的标示牌。其中一株树下的标示牌上刻着我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名字,时间是1994年。

    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博物馆是一座很壮观的建筑,深灰色的大理石外墙,给人以沉稳、厚重的质感,门窗都相当大,大门前有很大的停车场。博物馆里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和文化收藏品。我们每人花20坦戈(哈国货币)买票进入博物馆。正展出的是哈萨克族历史文物、哈国各主要民族的民俗文化,还有前苏联卫国战争的图片展。我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这些展览,感到很有收获。有几件文物和图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是在一个展出哈国境内出土的古代货币的展柜里,摆放着好几枚中国古钱币,是唐代的钱币。我们知道,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辖境达到伊朗高原以东和咸海周边,现今哈萨克斯坦东部、中部均在此范围之内。同时,唐代又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的丝绸之路十分兴盛的时期。中国唐代钱币在哈萨克斯坦出土也就十分自然了。

    二是亲眼看到了展示的19世纪哈萨克斯坦的伊斯兰教“苏菲”使用的饭碗。这是一种用牛皮制成的椭圆形状的碗。酱色的皮面发着亮光,又像一只短粗的深舱的小皮船,一条长长的皮绳拴住这船型碗的两头,可以挂在人的脖子上,这皮碗挺大,我看可以装下半公斤到一公斤的食物。这个展柜的上方是一幅历史照片,照片上,一大群身穿褴褛长袍或皮大衣,头戴破旧皮帽,手拄木杖,胸前挂着“皮碗”的“苏菲”们在一个宏伟建筑前正排着队在广场上齐声呼喊。图片下的说明是19世纪时阿拉木图的“苏菲”。我知道,伊斯兰教传入中亚后形成了苏菲派,又被称作“伊禅”,他们身穿粗羊毛织成的长袍,居无定所、四处游荡、乞讨为生,同时,又在游荡的过程中宣传伊斯兰教。现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见到“苏菲”的皮制饭碗和19世纪时苏菲群体照片,真是大开眼界。

    三是见到了哈国东干族的民俗文物和新疆伊犁的历史照片。东干族即中国的回族。清朝后期,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陕甘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一部分回民经新疆辗转到当时沙皇俄国的中亚地区,主要定居在现今哈萨克斯坦东部的阿拉木图州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伊斯克湖州、奥什州等地。哈国博物馆展出了东干族妇女穿的绣花大襟上衣、绣花鞋、妇女头饰品和其他一些生产生活用品。还有几幅老照片,拍的是19世纪“固勒扎”(新疆伊宁市)的街景,从上面可以看到当年伊宁的街市,尖顶大屋檐的钟楼。

    新首都阿斯塔纳

    7月21日下午,我们乘当地时间下午6时20分的火车前往哈萨克斯坦的新首都阿斯塔纳。

    阿斯塔纳原名阿克莫拉,建于1832年,该市位于哈萨克斯坦北部。历史上,这里是沙皇流放犯人的地方,前苏联时期,主要是上个世纪的30年代,也有大批“犯人”被送到这里的劳改农场。1995年9月15日,哈国政府决定将首都由阿拉木图市迁往阿斯塔纳,从此改变了这里的命运。从1996年以来,经过8年的建设,阿斯塔纳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大都市。总统府、政府大楼、议会大厦、财政、能源、交通、外交、国防等各部办公大楼、银行、商贸中心、体育馆、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建筑和宾馆、商场、住宅楼等紧连密接,拔地而起。这些新建建筑的造型、设计、内外装饰、色彩等都相当高档。据说大多是请各国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材料和施工也大多是外国的。在城市的边缘带,还有着数不清的建筑工地正在繁忙地工作着。我想一年之后,肯定会又是一番新景象。一条不大的河,蜿蜒而平静地流过市中,河两边都已经过改造,石砌或水泥防护堤岸很整齐。岸边是花岗岩及大理石砌就的石柱、石廊走道,绿草坪、花坛、小树林错落分布。这里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新首都的崭新、壮观与旧首都的陈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都的新市区有一座观光建筑,远远望去像是许多白色的树枝托着一个巨大的金色圆球。据介绍,人们把这个建筑俗称作“金蛋”。“蛋”壳是透明的钢化玻璃,在“蛋”里向四周放眼望去,阿斯塔纳城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四面八方是无尽头的绿色草原,不大的湖泊和小河在阳光下泛着白光。南西伯利亚大平原与哈萨克大草原连成了一片,这一带应该是联结之地,草原上的天,说变就变,一天之中,几次阴晴,刚还是碧空如洗,白日高照,忽然飘来一大片乌云,雨就淅淅下了起来,街面还没有完全打湿,又雨过天晴了。

    据说,这种气候是哈萨克斯坦北部夏季的特点。

    给我们开出租车的萨沙是个高大健壮的俄罗斯中年男子。他说,过去这个城市只有20来万人,大多是俄罗斯族人,改成首都之后,国家的各种机关都陆续迁来了,人口大量增加,新增的基本都是哈萨克族人,现在这个城市已有60多万人了。人多,乘出租车的人也会多,他为此感到满意。我们知道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已经有一百多万俄罗斯人离开了哈国,迁回俄罗斯去了。我们问萨沙怎么没走,他回答说,自己家已是几代人在这里了,而在俄罗斯已没什么亲人了,也没有房子,如果去了俄罗斯将无法生活下去。

    中午时分,我们到接近城边的一个俄罗斯餐馆吃饭。这是一个很别致的俄式餐馆。就像一户俄罗斯农民的院落,一截截黑黄色的树桩组成了院墙,不大的院落大门也是木桩架起来的。进院就摆着一辆俄式的木轮车,几间小木屋分布在小院里。小木屋就是顾客吃饭的“包间”了。厨房边摆放着一堆劈开的木柴,一位年轻的厨师正在木炭火炉上烤肉。趁着菜没有上来的空当,我走进主屋,是一座二层楼,进楼门就是账台,往里是餐厅,有小间也有散台。墙上挂着俄罗斯风格的老旧的装饰品,窗台上摆着盆花,走道的拐弯处摆放着旧的留声机、缝纫机、钟表及其他用具。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至少半个世纪以前在这里居住的俄罗斯农民的生活。在阿斯塔纳有一座特别的纪念碑,是为纪念斯大林时期因受政治迫害流放到这里并死去的人而建立的。一座巨型坟墓状的山丘,上面一座铁锈色的钢制的碑高耸入云,像一把利剑刺向天空,又像一支伸向云天的笔。顺着石砌台阶,一步步登上植满绿毯般草坪的土丘,纪念碑下的石墙上嵌满了铜铸的俄文人名,数不清有多少人。他们就是冤死在这块土地上的原苏联公民。学过苏联史的人都知道,斯大林时代的肃反扩大化,给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和痛苦。呈现在这里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透过历史,可以体会到,斯大林时期的错误,是导致后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之一。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s://www.xjts.cn)
阿拉木图市潘菲洛夫公园内,卫国战争英雄巨型铜雕群像前,日夜燃烧的天然气火炬象征着烈士们不朽的灵魂。新人在烈士墓前凭吊先烈,然后再去教堂结百年之好,在哈国已蔚然成风。
位于阿拉木图市郊的“鱼工鳟鱼度假村”的烤肉十分诱人。
闹中取静,画廊主人将画沿街摆放,平添几分文化气息。

(责任编辑:discover)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