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华人世界 > 华人世界新闻

专访贝聿铭:华裔建筑师的一生(组图)


  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为您讲述了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故事,贝聿铭要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他的这个重修卢浮宫的方案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法国人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古建筑的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法国报纸甚至给贝聿铭起了个外号,叫金字塔的“贝法老”。在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下,贝聿铭用事实赢得了法国人的认可,并又一次创造了建筑设计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法国往日辉煌的象征,卢浮宫的历史就是法国的历史,它的象征意义远远不是其它建筑所能比拟的。在法国舆论对贝聿铭大加批评的热烈气氛下,贝聿铭用他表面上无所谓的态度承受着他建筑生涯中最严重的考验——他不仅要顶着舆论的压力将自己的设计付诸实施,还要确保自己的设计能够与卢浮宫的风格地位相称。

  贝聿铭:要在这样古老的建筑上添加新的部分,就必须掌握有关它的历史。历代国王都投入大量精力来把卢浮宫修建得更好更舒适更宏伟。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这上面写着“藿年,法皇一世始建卢浮宫”,“凯瑟琳开始修建花园”,这是卢浮宫被逐步扩建的历史见证。现在我们重新将卢浮宫和花园联到一起,这是一项重要改动,而且也许是卢浮宫历史上最后一项改建工程。迄今为止。

  当时不仅法国的舆论界对贝聿铭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而且这种压力直接反映在了日后这一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贝聿铭的助手:“那时的确很难”。

  贝聿铭:“是的,一方面,我们被允许进来,另一方面,财政部又不愿意我们进来,有两年之久”。

  贝聿铭的助手:“我们现在站的地方是以前财政部长停车的地方,这个区域是完全封闭的,被警卫完全封闭起来,那边那个通道也有军人守卫。我记得有一次电视台采访您,我想,那是您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做了那么具有政治风采的演说,您说:卢浮宫需要生存下去,如果你砍下她的一支手臂,她就无法工作了”;

  贝聿铭:“是的,是的”。

  1988年,由贝聿铭从中国江苏老家运来的七百九十三块玻璃搭就的透明金字塔在非议和批评声中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就像剔透的精灵一般矗立在卢浮宫前的广场上。法国当时的报纸以“卢浮宫里飞来的巨大宝石”为题,进行了报道,法国人由此接受了贝聿铭以及他的建筑设计艺术。

  如今很多世界各地的游客会来这里驻足、参观。1982年以前,每年有300万人参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建成后,参观人数增长了一倍,达到600万人之多。而一度遭到法国人谴责的贝聿铭,却成了他们心中的艺术家和明星。

  法国观众:祝贺您,真是太美了。您给了我们大家很多美好的东西;贝聿铭:“谢谢,不,不是我给的,是上帝给的”;

  法国观众:“太棒了”。

  贝聿铭:“谢谢”!

  贝聿铭:我当然真心希望人们喜欢我的作品,但是那些作品的持久性对我来更为重要。

  玻璃金字塔的建成,带动了卢浮宫的复兴,甚至一度取代了艾菲尔铁塔成为了巴黎的象征。1988年3月,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新建成的金字塔里授予贝聿铭法国最高荣誉奖章。

  贝聿铭:很难说我是什么感觉,我必须说我感到很骄傲,同时不能否认这是我的运气,很幸运在运在年时来到这儿,环境同样是我完成这次历史重任的关键因素。这是我生命中的一件大事。

  说到贝聿铭的设计天赋,还要从他来到美国说起。 1935年,17岁的贝聿铭来到宾西法尼亚大学,但他很快受到学校古板的教学观念的打击,还没有开学就离开了那里。在这之后他在波士顿报考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建筑工程学专业。在那里,他认识了建筑大师建筑大(贝兹尔)。

  Busier的建筑理论尤为著名,使贝聿铭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并通过借鉴他的理论,在他以后的建筑设计中节省了很多财力。

  后来,贝聿铭到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从哈佛大学的笱У腗areel稡(布鲁尔)教授身上,他学到了光线对建筑物作用的理论,对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贝聿铭:他天生能喝酒,简直不可思议。不过我没有和他学喝酒,我学习他的建筑,我学习他用建筑为人服务,为使用这个建筑的人服务,以及为什么做出这种设计的。我跟他有深厚的友谊,并持续了很久,一直到他去世。对空间的强调和外形的注重是他的特色,他认为,光线对一个建筑来说是最重要的,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贝聿铭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业,他和夫人卢艾琳来到欧洲,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欧洲之旅,他们10年前在波士顿相遇,1942年结婚。

  贝聿铭:那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旅行。

  卢艾琳:我们在最差的地方住,在最好的地方吃。

  成家后,贝聿铭准备遵照父亲的嘱咐,回国参加建设。但由于日本入侵,贝聿明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残酷的现实迫使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加入了美国国籍。

  然而,遵从父命,报效中国一直是他心中的难以磨灭的情节。在贝聿铭65岁的时候,他接受了设计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的邀请,尽管设计高楼大厦并不是贝聿铭的兴趣所在。

  在香港修建中国银行大厦,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座体现中国在世界银行界显著地位的建筑,同时作为当时亚洲最高的建筑,它还必须能够抵御住地震和狂风,这样才能够显示它的独特性。因为香港的风很大,是纽约的两倍还多。因此,这些都是挑战,而设计一个抗震、抗风的高层建筑,这样一个挑战,也许会给这个建筑带来特色。贝聿铭将采用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来完成这个心愿,接受这个挑战?请您明天继续收看《华人世界》——“贝聿铭的建筑人生”。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些内容,感谢您的收看,下期节目再会。

(责任编辑:鸭梨)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