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火炬接力 > 境外接力 > 伊斯兰堡 > 伊斯兰堡人文

巴基斯坦电影简史

  电影业的发展

  印、巴分治前,拉合尔曾是次大陆电影业中心之一。早在1924年,拉合尔就生产了无声片《时髦女郎》,1931年,印度第一部有声片《阿拉姆•阿拉》上映后,第二年拉合尔就生产了以旁遮普著名民间故事为题材的有声片《希尔与朗恰》。

《希尔与朗恰》是次大陆第一部旁遮普语影片。大东电影公司拍摄的描写佛陀生平的影片《亚洲之光》(1925)使印度次大陆影片首次在国际上获得巨大的成功,至分治时,拉合尔已有6家电影制片厂。由于分治时发生的动乱,有的制片厂遭到破坏,信仰印度教的电影工作者纷纷去了印度,许多机器设备和正在拍摄中的电影底片也被带走,曾经兴盛一时的拉合尔电影业完全陷于瘫痪。不久,一些著名的穆斯林制片人、导演、音乐编导、演员和发行人从印度来到巴基斯坦定居。他们和当地的同行一起,开始了建设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工作。其中,纳齐尔、肖各特•侯赛因•利兹维、鲁格曼•艾哈默德、古拉姆•海德尔、W.Z.艾哈默德等人后来都成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支柱。

  1948年9月2日,本焦利电影制片厂推出了该年度唯一的一部乌尔都语影片──《相思》。该片被许多人认为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但是,一部分人认为该片实际上完成于巴基斯坦独立之前,而以伊斯兰社会中妇女地位为题材的乌尔都语片《莎希达》(1949年 3月上映,鲁格曼导演)才是巴基斯坦的第一部影片。1949年,巴基斯坦生产了5部乌尔都语片和2部旁遮普语片,但只有纳齐尔导演的旁遮普语片《婚礼》获得了成功。该片的成功鼓舞了巴基斯坦电影界。1950年,影片产量上升为13部。1951年,肖各特•侯赛因•利兹维在拉合尔创建了夏赫努尔电影制片厂,该厂设备先进,填补了巴基斯坦电影业在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它的建立被认为是巴基斯坦电影业的一个重要进展。

  但是,巴基斯坦的电影业从一开始就遇到了印度电影强有力的竞争。印度影片毫无取制地大量输入,严重阻碍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许多制片人和发行人实际上成了印度电影制片人的代理商。从1947年到1954年的 7年里,整个电影业几乎为这些代理商所控制。国产影片的卖座率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巴基斯坦电影界多次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本国的电影业,为此还发生了有组织的抗议运动。面对这种情况,巴基斯坦政府陆续作出一些规定,如进口一部印度影片,必须同时出口一部国产影片;东巴基斯坦进口的影片不得在西巴基斯坦放映,反之也同样。后来还规定影院必须以85%的放映时间放映本国影片。与此同时,一些巴基斯坦制片人也宣布要拍出自己的优秀影片。达乌德•姜德导演的《萨西》(1954)和安瓦尔•格玛尔导演的《隐姓埋名的人》(1954)取得了成功。新的政策和巴基斯坦电影界的努力推动了巴基斯坦电影业的发展。1955年,影片产量上升到19部,一些原来热衷于发行印度影片的发行人也开始为发展本国电影而努力。如阿迦G.A.古尔于1954年在拉合尔建立了常新电影制片厂。同年,赛义德A.哈龙在卡拉奇创建了东方电影制片厂。他凭借哈龙家族的影响,获得了“科伦坡计划”提供的全套制片厂设备。东方电影制片厂很快拍出了《选择》(1955)、《还是处女的寡妇》(1956)等影片,还拍了第一部信德语影片,大大推动了卡拉奇的电影业。1959年,巴基斯坦政府又决定禁映1954年7月以前进口的618部印度电影,以保护本国电影业的发展。

  1950~1959年,巴基斯坦共生产影片 194部。比较成功的乌尔都语影片有《头巾》(1952)、《隐姓埋名的人》(1954)、《萨西》(1954)、《叛逆》(1956)等等。比较成功的旁遮普语影片有《美如月》(1951)、《杜拉帕蒂》(1956)、《女车夫》(1957)、《格尔达尔•辛格》(1959)等。

  60和70年代是巴基斯坦电影业不断地发展的时期。1965年印、巴战争后,巴基斯坦完全禁止上映印度影片,巴基斯坦电影界利用这个机会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影片产量逐年上升,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影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新的导演、电影剧本作家和电影明星。但是,也有一些制片人借机模仿抄袭。另外,少数电影明星垄断了银幕,他们同时参加多部电影的拍摄,影响了表演水平的发展。在70年代,有些影片迎合观众追求刺激性场面和色情舞蹈的不良倾向,色情内容也有所增加。这一时期影片产量上升,但优秀影片仍然很少,比较成功的乌尔都语影片有《烈士》(1962)、《明灯》(1962)、《盖头》(1963)、《纳依拉》(1964)、《人性》(1967)、《人世间》(1970)、《人与驴》(1973)、《永恒的爱情》(1975)、《镜子》(1977)、《一把大米》(1979),等等。

  自8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影片产量下降,电影业危机重重。

  巴基斯坦电影业完全由私人投资经营,制片人首先考虑的是影片的经济效益。因此,巴基斯坦影片基本上都是娱乐片,影片题材大多为男女恋情、家庭矛盾、土地纠纷、社会弊端、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等。巴基斯坦影片富有民族色彩,每部影片都有歌舞。歌曲和舞蹈被当作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巴基斯坦影片以言情见长,表现手法细腻。但许多影片情节雷同,缺乏新意,影片内容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不能触及真正的社会问题。

  巴基斯坦主要以票房价值来衡量影片的成功与否。据雅辛•戈里贾所编《电影手册──86》对2167部影片的统计,属于“成功”的占20.4%(443部)、“中等”的占17.5%(380 部)、“不成功”的占62%(1344部)。巴基斯坦没有培养电影专业人员的专门学校和机构,也影响了影片质量、导演水平和演员技巧的提高。80年代以来,由于电视日益普及、录象机大量涌入、录象机和录像带租金大幅度下降以及电影审查严格、税收繁重等原因,电影业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巴基斯坦纪录片的生产十分薄弱,仅有新闻部和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新闻部拍的纪录片除供电影院和各地“国民中心”放映外,还通过流动放映车到边远地区放映,巴基斯坦电视台拍了不少纪录片,题材也很广泛,但只在电视上播映,另外,少数制片人也拍了一些纪录片参加国际评奖活动。

  电影机构

  中央电影审查委员会是根据1963年“电影审查法令”设立的一个负责审查电影的专门机构,隶属于文化、体育和旅游部。该委员会总部设在伊斯兰堡。在拉合尔和卡拉奇设有分部。委员会分为若干审查小组,轮流审查影片。各电影审查机构均按照政府颁布的“电影审查条例”审查电影。国家电影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于1973年 6月15日,该公司大部分股份由政府控制,并获得巴基斯坦广播公司、巴基斯坦电视公司、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和国家艺术委员会的支持。

  巴基斯坦在80年代有电影制片厂7家。卡拉奇有2家:东方电影制片厂、国际电影制片厂。拉合尔有 5家:夏赫努尔电影制片厂、常新电影制片厂、A.M.电影制片厂、巴利电影制片厂、夏巴布电影制片厂。巴基斯坦的电影制片厂不包括导演、演员和编剧人员,只有拍摄设备和技术人员。电影制片厂主要向制片人出租设备,提供技术服务。有的制片厂老板另有自己的制片机构,临时招聘演员、导演,投资拍片。

  据《电影手册──86》统计,巴基斯坦有电影院813家。其中卡拉奇、拉合尔、拉瓦尔品第、白沙瓦、海得拉巴、木尔坦、费萨拉巴德、古杰兰瓦拉和锡亚尔科特等9个大、中城市有电影院287家,占35.3%;其它小城市有电影院526家,占64.7%。

  巴基斯坦独立初期就建有电影制片人协会和发行人协会,但成立日期说法不一。现在的巴基斯坦电影制片人协会于1960年正式登记成立。该协会是制片人的全国性组织,协会主席每年选举一次,由卡拉奇和拉合尔的制片人轮流担任。正式登记的制片人有300左右。

  现在的巴基斯坦电影发行人协会于1962年登记成立。总部设在卡拉奇。全国现有电影发行机构约 300家。电影发行分南、北两区。南区包括信德省和俾路支省,北区包括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

  电影奖

  巴基斯坦电影奖有“全国电影奖”和“尼加尔公共电影奖”。“全国电影奖”从1984年起设立。1984年12月在拉合尔举行了为期一周的电影节并召开了全国电影大会,共评出11项奖。1985年12月在拉合尔举行了第2届电影节,由全国电影会议评出13项奖。“尼加尔公共电影奖”由《尼加尔》周刊组织评选。自1958年以来,每年下半年评选出上一年的优秀影片。评奖范围包括纪录片,近年来又增加了有关电视剧的项目。“尼加尔公共电影奖”项目众多,最多时达35项。

  对外交流

  巴基斯坦自1956年参加北京亚非电影节以来,经常以一部或多部影片参加各种国际电影节。至1985年止,除若干纪录片外,有两部故事片获奖。一部是根据著名诗人费兹•艾哈默德•费兹的小说改编的新现实主义影片《醒来吧,天亮了》(1959),获1960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另外还获得了美国罗伯特•费拉哈迪电影基金会的奖励;另一部是《再犯一次罪吧》,获塔什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巴基斯坦先后举办了中国、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法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等国的电影节。

  80年代以来,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尼泊尔、孟加拉国国国、泰国等合作拍摄了一些影片。

    (作者:陆水林)

  

(责任编辑:礼拜天)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