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同时这支火炬融汇了人类设计的智慧和文化,也体现出制造的精巧。从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都会诞生一支体现主办国家文化特色并符合高科技要求的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遗产。
火炬设计灵感无处不在 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起,现代奥运会开始进行圣火传递。历届奥运会火炬的设计都从古典与现代中寻找灵感,材质包括金属、玻璃和木质等。
1936年柏林奥运会火炬根据古希腊瓷器上的绘画来设计,由经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制成,在手柄上方还有奥林匹克五环和德国的鹰徽标志,字体下方绘有该次火炬传递的路线图。在火炬顶部的平台上还写有感谢火炬手的字样。
最不动脑筋的设计要数1960年罗马奥运会火炬设计,它基本模仿了古代火炬的样式,设计最为简单。同样简洁的,还有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这个火炬呈最简洁的形状,由一束直管组成,外边套有金属环。这把火炬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火炬中最长的一把,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柄需要手握中间部位的火炬。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则采用了较为实用的火炬设计方式,火炬以密度较小的铝制成。这主要是考虑到,当时的火炬传递手要持火炬跑1000米的实际情况。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希腊最有力的象征之一橄榄叶,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火炬设计则更具有古典韵味。
设计元素日趋多元化 奥运火炬延续至今在设计上一个突出的变化趋势就是,设计的元素越来越多了,但是却依然精美简洁。每一届奥运会的火炬设计都成为主办国展示独特民族风采的机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橄榄叶。这是最有力的象征,意味着火炬的传递将橄榄叶象征的和平信息传遍全球。火炬整体有金银两色组成,同时也有象征神圣纯洁之意,手柄则是橄榄树的原木色——金色。虽然,设计上元素很多,但是整体感觉依然简约大方。
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富有现代感,设计理念来自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轮廓、太平洋蔚蓝的海水以及“飞去来器”精妙的弧线。这些设计元素都具有浓郁的澳大利亚地域特色。
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的设计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其造型设计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源于汉代的漆红色,视觉效果醒目。火炬比例均匀,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火炬高雅华丽、内涵厚重。在设计上,祥云可能又是让人难忘的一个经典。
链接 历史上著名的 奥运火炬设计 柏林奥运会 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火炬是现代奥林匹克历史上的第一根火炬,它是根据古希腊瓷器上的绘画来设计的。火炬体是由经抛光处理的钢材料制成,燃料以镁为主,重460克,长27厘米。
蒙特利尔奥运会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火炬重540克、长66厘米,燃料是经特殊处理的橄榄油,能燃烧10分钟。这届奥运会的火炬传递在手段上也发生了重大变革:火种首次通过卫星用激光从雅典传送到渥太华。
洛杉矶奥运会 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的火炬重1.2公斤,长56.5厘米,由铝和铜合金制成,以丙烷作燃料。手柄部分用皮革制成,并套有环状金属装饰物。火炬上有用古拉丁语蚀刻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字样,以及大会主体育场的纪念塔图案。
悉尼奥运会 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设计具有鲜明的主办国文化特色,理念来自悉尼歌剧院的建筑轮廓、太平洋蔚蓝的海水以及“飞去来器”精妙的弧线。
雅典奥运会 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是由金银两色的金属和木质手把构成,火炬重700克、长68厘米。整个火炬呈卷起的橄榄叶状,犹如向上喷发的烈火。
一切都是科技的精品 奥运火炬六项技术要求 火炬在传递过程中保持燃烧状态,不能熄灭
轻重合适,通常在1000克-1500克之间,携带方便
保护火炬手安全,不被火焰热度和火焰燃烧后的灰烬烫伤
携带足够燃料,确保每一棒传递够用(还要有富余量,以防传递超时)
火焰明亮,即使在夏日阳光下也清晰可见
符合一定的环保要求如果说“ 更高、更快、更强”是奥林匹克对于人的要求的话,那么“更安全、更轻盈、更环保”则是对奥运火炬的要求,每一届奥运会的火炬,都必须符合极高的科技标准。因为,在接力过程中,不论是狂风暴雨、大雪纷飞或者极度酷热,火炬是绝对不允许熄灭的。
圣火不灭的奥秘 奥运火炬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灭。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却又十分“苛刻”,因为奥运会火炬从雅典传到各奥运会举办城市,传递形式多种多样,有跑步、有坐独木舟、有在马背上、有乘热气球等;传递路程可能遭遇各类气候环境,狂风暴雨、大雪纷飞或者酷热沙漠、高寒山脉甚至海底水下等,无论是什么条件,火炬绝对不能灭。
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每一届奥运会火炬都有新的科技含量的注入。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的点火系统就很独特,可以生成内部和外部双层火焰,确保火炬不灭。北京奥运会的火炬祥云,在燃烧稳定性与外界环境适应性方面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它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的大雨情况下保持燃烧。
火炬燃料也不简单 燃料是另一个重点攻克的技术课题。早期火炬使用的燃料不尽相同,从黑色火药到橄榄油都试过。这些燃料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时甚至很危险。像1956年奥运会火炬的最后一棒采用镁和铝做燃料,火焰很亮,但剧烈燃烧产生的灰烬却灼伤了火炬手的手臂。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首次引入了液体燃料。这样既安全又易于储存,以后的奥运会火炬大都采用了这种方式。2000年悉
尼奥运会火炬的水下3分钟传递震惊世界,这得益于火炬上特别设计的燃烧系统和特殊材料制成的燃料,不论在空气中还是在水下都能产生火焰。
在设计上,环保问题,也逐渐被设计师重视,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采用化学物质丙烯,燃烧产生大量烟雾,不利于环境保护。2000年悉尼奥运会吸取经验,所用燃料是35%丙烷和65%丁烷的混合物,火焰又亮,烟雾也少。
在吸取历届奥运会成功经验基础上,北京奥运会火炬祥云在环保方面做得最好,它的燃料为丙烷,燃烧时间为15分钟,燃烧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符合环保要求。就连火炬外形制作材料也是可回收的环保材料。
(责任编辑:曹立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