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奥运机遇下的扩张与提价蓄势待发(宏源证券许超)
投资要点
消费升级和通货膨胀促进行业发展。依靠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宏观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和着力点;温和通胀与人民币升值也使得食品饮料类制造业受益:温和通胀延续,虽然推高了行业成本,但公司通过利润截流及成本转嫁,最终也会受益明显。
啤酒产业发展情况分析。2007年我国啤酒行业总计生产啤酒3931.4万千升,同比增长11.84%,略逊于去年。中国啤酒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行业并购整合的历史,国内的啤酒企业更多的是在生存中求发展,在激烈的兼并中求壮大。国外啤酒巨头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就是看准了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在的容量。
啤酒行业发展趋势展望。国际啤麦的减产使得价格飞涨,作为啤酒的重要原料,成本的向上推动成了挤压啤酒毛利空间的关节点,国内啤酒厂商为了维护市场份额,对提价投鼠忌器,我们认为啤酒涨价会在犹豫中前行;2008年将正式进入啤酒行业的品牌时代。伴随北京奥运会的商机,各大啤酒企业将抓住机会着力于品牌建设,奥运营销和非奥运营销将在2008年大展身手,品牌成为行业最为关注的焦点。
重点上市公司推荐。无论从市场份额,盈利能力还是奥运催化剂因素来讲,燕京和青岛是推荐的标的,但考虑到未来的成长性以及对奥运受益的直接性,我们重点推荐燕京啤酒。
一、消费升级和通货膨胀促进行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0%左右,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实力的大幅提升和持续高速增长是消费持续增长的基础。
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和可支配财富也在不断增长。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6年上升到2048美元。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007年分别达13786元和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近5年年均增长率为9.2%和6.2%,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则分别为7.6%和8.0%。在我国经济未来"又好又快发展"的预期下,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有望持续增长。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07年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农村家庭为43.1%,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比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发展历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消费的黄金增长期。日本1956-1976年人均实质消费复合增长率为6.4%,为同期英、美国家的2-3倍;而韩国在1985-1990年内人均消费性支出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16.7%。在恩格尔系数下降的同时,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将推动居民消费的长期增长。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货币流通领域的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我国宏观调控面临新的挑战。CPI全年平均增长4.8%,超过3%的预定目标。今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为11年来月度增长的最高值,使得控制通货膨胀成为今年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我们认为,控制通货膨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市场形成的通胀预期将会促使下游产品的价格缓慢增长,而非停止增长。
消费升级已经成为食品饮料类行业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此种动力主要可归结于两方面:首先,经济增长方式将转变,消费率将反转。自上世纪90年以来,投资和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逐年增强,而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通道。然而,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长期的投资增长过快给国内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这种硬性约束将对投资构成较大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加重,世界经济增长已步入较大的不确定期,加上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日益加深,这些都使得中国的净出口顺差面临着一个向下的拐点。因此,依靠以消费为主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整,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宏观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和着力点。另外,温和通胀与人民币升值也使得食品饮料类制造业受益。温和通胀延续,虽然推高了行业成本,但公司通过利润截流及成本转嫁,最终也会受益明显。
二、啤酒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1.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啤酒行业是一个大器晚成的行业。自1900年诞生直到改革开放前期的七十多年间几乎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啤酒行业开始迅速崛起,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60多家外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啤酒市场,中国啤酒行业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区域性竞争,群雄逐鹿。在这一阶段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层面上,可以称之为第一层次的竞争。这一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竞争的无序性,由于啤酒行业特有的地域特征,地域消费情结,甚至地方保护主义在竞争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竞争的方向。这一阶段竞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众多企业被市场淘汰出局,同时也催生了青岛、燕京等几家大的集团企业的诞生。
第二阶段:合并重组,核心竞争力提升。当价格战进行到一定阶段,逼近行业的成本底线的时候,将会有众多的企业被淘汰出局,品牌及资本也将成为各个企业寻求发展的出路。啤酒行业的第二阶段以青岛、华润、燕京的兼并重组为主要特征,同时也拉开了啤酒行业重组的序幕,最终形成了许多地域型的集团企业。青岛啤酒采取"强势品牌+资本扩张+管理模式"的兼并方式;华润则通过并购雪花、蓝剑、东西湖等地方知名品牌,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第三阶段:强强联手,打造强势品牌。实力相当的对手包括中外企业的合资,以资本为纽带,在品牌、技术、管理等企业要素上进行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开拓、利益共沾。这次啤酒行业的强强联手只是初具雏形,外资企业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改掉了"单打独斗"的战术战略,转而寻找优质的本土公司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进行深层次的合作。这在后文的外资布局中我们将详细论述。
2.啤酒行业现状分析
2006年我国啤酒行业产量的增长率为14.8%,创下近5年来最大增幅,2007年我国啤酒行业总计生产啤酒3931.4万千升,同比增长11.84%,略逊于去年。中国连续五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啤酒生产和消费国及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截止2007年11月,啤酒行业整体实现利润总额58.15亿元,已经比去年全年增长25.75%,预计2007年利润总额增长率将超过28%,再次成为2000年以来利润增幅最高的一年。另外,历史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前十大啤酒公司的产销量达到整个行业的62.4%,集中度进一步得到提高,预计2007年行业集中度将逼近70%。与此同时,国内啤酒销售价格也从2003年起持续上涨,单价从2003年的2092元/千升到2006年的2365元/千升,3年共上涨14%,平均每年上升4.49%。中国啤酒行业的整体形势好转得益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中国市场啤酒消费的升级。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24%和15.42%,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消费增长的基础,也为啤酒消费增长提供了可能。具体表现为,中高档啤酒市场的大幅增长。2003年以来,我国中高档酒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在经济发达的华南市场,高档啤酒占到30%以上。中国啤酒行业开始从残酷的完全竞争时代走向有序的诸侯争雄时代。
3.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格局
中国啤酒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行业并购整合的历史,由于啤酒行业在刚刚发展的阶段时,就面临着强大外资品牌的危险,国内的啤酒企业更多的是在生存中求发展,在激烈的兼并中求壮大。在兼并过程中,国内啤酒行业巨头在努力的把握着发展和减少损失的平衡,他们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突出的地域特征。青岛、燕京、华润三大巨头都有自己的核心区域,形成了青岛占据山东、陕西市场,燕京占据北京、华北市场,华润占据东北和四川市场,珠江拥有华南市场这样一个产业竞争格局。
我们目前国内的主要啤酒厂商,分别是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燕京啤酒以及一些由地产强势品牌所组成的第二集团军如哈啤、珠啤、重啤、金威、河南金星等,外资主要是SAB参股了华润雪花雪花、AB参股了青啤、英博在东南形成了强势区域。
但是相比较国外行业发展经验,国内啤酒行业整合过程的真正竞争还没有开始。尽管啤酒行业竞争已十分激烈,但是从整个行业发展过程来看,还没有到白热化地步。
现在前三大啤酒企业(华润雪花、青岛、燕京)合计市场占有率才达到40%左右,美国前三家的啤酒企业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日本的情况比美国还甚,行业集中度极高,现在四大啤酒企业垄断了99%的国内市场份额,喜力竟然在国内啤酒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
另外2000年之前大啤酒生产企业之间还很少有正面交锋,竞争主要是各大啤酒生产企业在向其他地方市场拓展时与当地的小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2000年以来出现了在个别城市、个别区域有大啤酒商直接交锋的场面,但总的说来,这些竞争是局部的,各大集团的主要精力还在宏观布局上。尽管啤酒行业并购整合势不可挡,但再出现象前几年大数量重组并购的可能性不大。当对全国的啤酒市场瓜分完毕,或行业整合完成后,大啤酒企业之间的竞争才真正开始。中国在经过充分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结构资源重组之后,也必将沿着这条产业演化的路线,进入寡头竞争时代。
4.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布局
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A-B公司(Anheuser-Busch):该公司在我国的战略布局最为有利。在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北至南,美国A-B公司的布点一字排开,分别拥有东北的哈尔滨啤酒、华中的武汉百威啤酒两家高端啤酒公司以及正在华南兴建的佛山26万吨新厂。此外,美国A-B公司还拥有全国性品牌青岛啤酒27%的股权,并参与到青啤的经营管理中。经过近14年的并购战,AB目前已基本完成以武汉百威为中心,东三省、北京地区以哈啤为主导,陕西、山东、华南等地区以青啤为主的全国市场版图布局。
丹麦的嘉士伯啤酒:则主要专注于我国的西部地区,先后收购原KK集团昆明华狮啤酒、云南大理啤酒、拉萨啤酒、新疆乌苏啤酒、兰州黄河啤酒。2005年12月,嘉士伯又与宁夏农垦企业集团签订总投资2亿元,年产20万吨啤酒生产合作经营项目协议。至此,嘉士伯已基本完成对中国西部市场的控制。参股了10多家啤酒公司,产能达到130万吨以上。此外,嘉士伯啤酒在广东省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全资拥有子公司及分公司。
比利时英博啤酒集团:在短短十余年间,先后收购南京金陵、浙江KK、浙江石梁、金狮等多家本土啤酒企业,2005年更不惜以近60亿元的巨资,收购福建雪津啤酒。
目前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10%,在浙江、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市场居第一位,在江苏居第二位,此外,在山东与河北两省拥有部分市场份额。势力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东部地区,控股了近30家啤酒公司,全部产能合计350万吨。
南非SABMiller:该公司在华的业务拓展主要依赖华润啤酒在全国的扩张。自1994年以来,SAB通过华润雪花的扩张,先后与浙江西泠、澳洲狮王、安徽龙津、杭州钱啤、四川蓝剑等国内知名企业,以收购或其他形式进行合作,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目前,SAB的啤酒网络已经广泛分布于吉林、广东、辽宁、四川、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荷兰喜力啤酒集团的势力范围相对较小,只有海南和上海两个分厂,以及参股深圳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全部产能约40万吨左右。
此外,日本的朝日啤酒、麒麟啤酒、三得利啤酒和菲律宾的生力啤酒也在我国的上海、北京、广东等重点区域布点。
综观世界啤酒市场,欧美等地的传统啤酒消费市场有的已经饱和,有的正在萎缩,西欧市场的消费量正呈下降趋势,而如果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达到国际水平的30升,即可形成近4000万吨的生产规模和超过1000亿元的销售收入市场。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来讲,中国无疑都是一个诱人的大市场。来源:中财网 (来源:中财网)
(责任编辑:单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