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这个令人期待了多少个春秋的杰作,终于在昨天第一次向记者张开了怀抱。曾经无数次身在其外想象着进入“鸟巢”的第一感受,真的身处其中,冲击感官的却是始料未及的温情,设施,安检,志愿者,医疗,“鸟巢”用它的每一个部分,亲自讲述着它钢筋铁骨之下细腻的“内心”……
■设施:大“鸟巢”小温情
重4.2万吨,可容纳近十万人,难怪附近的北京人喜欢亲切称呼这个庞然大物为“大鸟巢”。
走进“鸟巢”内部,很多细节都体现着“鸟巢”的特殊造型和效果。几乎在每层都有神似“鸟巢”的吊顶灯,顶层的铝格栅也和“鸟巢”的外观交相呼应,一层的观众集散厅地面也采用不规则形状的石材碎拼。体育场内的玻璃围墙都采用了一种名为“鸟巢红”的钢化玻璃,颜色是纯正的“中国红”,上面密布着细碎的花纹。
在“鸟巢”通往看台的集散区,几个大红色台面上有多个银色的摁压式水龙头。轻轻摁一下,把头凑过去,就能喝到饮用水了。“鸟巢”中专门配备了直饮水系统,共有8个直饮水机房,每小时最多能提供48吨健康直饮水。
印在每个楼层女卫生间门口的卡通标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细长的身体、圆圆的脑袋上还扎了两个小辫,可爱的造型与“鸟巢”的庞大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悉,这些标志都是为“鸟巢”专门设计的,不会用在其他公共场所。
■安检:比登机还严格
之前几次采访“好运北京”系列测试赛时,曾领教过“奥运级别”的安检,昨天进入“鸟巢”才发现,真正的“奥运级别”这一刻才开始。
13时许记者赶到指定入口,将背包、手机和钥匙等含金属物品放到传送带上接受检查,随即打算接受金属探测,这时安检人员却要求记者开包检查。原来,每个进入奥林匹克公园的人都必须接受开包检查。
安检人员摸遍了背包内的每一个角落,并对背包里的每样东西都进行了细致的检查。矿泉水要开瓶,笔记本电脑要当场运行,数码相机也要调至运行状态。名片夹也被要求打开,直到记者把里面的名片一张张拿出来,示意里面已经空了,这个小小的名片夹才算过关。更意外的是,记者包内尚未开封的口香糖也要打开逐一检查,而女记者携带的保湿喷雾剂更是需要喷到脸上试一下才能通过。
至于打火机则属于“严禁带入奥林匹克公园内场的物品”,记者只得把打火机扔到回收筐内才算是通过安检。安检人员文明细致的检查,让记者记忆深刻,为了保卫“鸟巢”和观众的绝对安全,他们付出了最大的努力。
■志愿者:“极限”微笑服务
在“鸟巢”内每个角落,无论怎样“极限”的工作环境,只要有志愿者,就会有微笑的服务。
4月下旬的北京,下午的温度已达到了27℃,但“鸟巢”零层(“鸟巢”跑道所在层称为零层)温度却很低,很多工人穿着羽绒服工作,而志愿者却只能穿着单衣在不停地忙碌。几个守在零层混合区的志愿者不停地原地跳着取暖,一问才知道他们上午8时就守在这个正处于风口的地方了。看到记者上前,他们立刻微笑着询问是否需要帮助。“这里很冷,不过我们服务的热情并没有被冻住。”一位志愿者说。
媒体工作室宽敞明亮,一进门,就有志愿者微笑着送上一瓶矿泉水,水瓶上还有他们自己画的涂鸦,一位志愿者解释:“我们给每一瓶水上都画了标志,让大家分清楚哪一瓶是自己的,避免浪费。”福娃、稻草人、米老鼠……应有尽有。而工作室一角,志愿者们正利用午休的时间剪纸,想把这里再装饰一番。
■医疗:解除后顾之忧
“哎呀,有人受伤了!”昨天,一直在进行演习的医疗工作者终于接受了一次实战:某媒体记者在“鸟巢”外不慎被划伤,被带到运动员诊疗室包扎,而记者也得以窥探到了“鸟巢”医疗准备工作的进行情况。
“鸟巢”的诊疗室位于体育场的东南角,在运动员混合采访区的右边,也是进入体育场内场的三个主要通道口之一。它是位于看台坐席下的一个房间,主要分为运动员候诊室、治疗室等几个主要的区域。治疗室也被分为大小不同的房间,伤者进入的房间只有6平方米左右,配备了医疗用品柜、按摩床及一些简单的仪器。一名医生和两名志愿者立刻查看了伤势,因天气较热,建议只对伤口进行消毒,“如果包扎了伤口,一沾上汗水反而容易感染。”
据悉,为预防赛场上出现重大伤害,“鸟巢”还启动了紧急救助的装置。医疗间外面停放着3辆北京120的救护车,一旦出现意外,可将伤者直接从赛场用担架抬到救护车上,送往附近的医院。
■票务:观众争睹芳容
苦等了多年,终于盼到能够一睹“芳容”,如此巨大的诱惑激起了观众们的热情。而且,尽管本次测试赛每天只有1.2万名观众能入场,开放的只是第一层的看台,但这正是奥运会期间票价最贵的看台,最多花80元就能感受一下贵宾席的待遇,也非常划算。(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 王伟宏)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