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隆
2000张照片在述说
| |
在邱德隆的电脑中,储存着2000多张照片,记录着“鸟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让记者特别惊讶的是,他的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记录“鸟巢”建设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毛病”。
“干‘鸟巢’这么多年,自己的感情也融进去了,总希望它出落得漂亮些,一看到有点扎眼的地方,就马上拍下来,千方百计想着法子解决掉。”
近5年过去,“鸟巢”渐近完美了。
“难!”回顾这些年参与“鸟巢”建设的经历,邱德隆,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这个大跨度建筑,从钢结构到膜结构到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每一步,无不是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建筑难题。
“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没有软件……所有的一切,只有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来解决。”
“鸟巢”42000吨钢结构主要由24个桁架柱支撑,在受力最大的6个桁架柱的受力最大部位,使用了一种叫做Q460的高强钢材。这种钢材在国内建筑钢结构中是首次使用,其焊接技术处于空白。作为分管“鸟巢”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负责人,邱德隆牵头组织相关单位一道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在经过100多项次试验后,梳理出上万个数据,最终攻克了Q460钢焊接的技术难题。Q460钢材在“鸟巢”的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誉为“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的里程碑”。
从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到巨型混凝土斜扭柱浇灌,从高强钢材开发到弯扭钢构件加工,从异型复杂钢结构高空安装到合拢到卸载……每一步都是难关,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对此,邱德隆已经习惯了,“我们参与建设‘鸟巢’就如同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一样,破解这些关键性技术难题绝对就是一场场重量级比赛。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一个一个去战胜它,直至进入决赛并获取最终的胜利。”
主人公:邱德隆,39岁,北京城建集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副总工程师。
李兴钢
重大环节全参与
| |
李兴钢建筑设计工作室几乎就是“鸟巢”工作室:桌上是“鸟巢”模型,墙上是“鸟巢”图纸,架子上一摞摞垒着“鸟巢”资料。坐在他的办公桌前,一抬眼就是一幅用铅笔画的“鸟巢”,那是他刚9岁的儿子的作品。
1969年出生的李兴钢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建筑师。2003年初,李兴钢作为中方总设计师赴瑞士,参与后来被称作“鸟巢”的国家体育场设计。时年,他只有34岁。
眼前的李兴钢似乎并不符合通常人们关于他这类公众人物的想象。他个头不高,留着小平头,带着眼镜,瘦削、稳重、内敛、儒雅,完全是一副书生模样。但就是这个今年只有39岁的年轻人,却自始至终直接参与了“鸟巢”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重大环节。
“创作‘鸟巢’不是一瞬间灵感的迸发,而是一个不断推敲与求索的过程。我们最大的设想是,让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回归体育建筑和人类体育活动的本质,也就是以竞赛和观赛、以运动员和观众为本。”李兴钢说,现在许多人关注“鸟巢”外面的钢结构,但设计却恰恰是从内部,从一个体育场的核心部分——赛场和看台开始的。“‘鸟巢’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当代的、独特的,但它不是设计的原因,而是设计自然延伸的一个结果。”
出任“鸟巢”中方总设计师已5年多,年轻的李兴钢话语中显现着难得的沉静,其实艰辛自知。
“中间巨大的压力是必然的,这源自于责任。”李兴钢告诉记者,2004年底至2005年中出施工图的时候“压力尤其大”。那半年多时间,年轻的李兴钢率领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100多位来自各个专业的精干队伍,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施工图上最后签字后,纸上的设计就将变成施工实践,谁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与疏忽?!”
有媒体说,李兴钢为“鸟巢”失眠两年多。李兴钢笑着纠正说“只是有点睡不好觉而已。”最紧张时,他和同事们基本在晚上9点多才有空隙吃晚饭,深夜睡下,脑子里老静不下来,一到凌晨两三点就醒了,折腾到五六点才又睡去。
“对我们许多设计与建设者而言,‘鸟巢’就像自己的孩子。父母对孩子既充满爱,却也总是挑剔的。但我要说,‘鸟巢’基本完美地实现了我们心中最初的设想。”
主人公:李兴钢,39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体育场中方总设计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