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采访手记

媒体车上的故事(4):伦敦给我的不仅是感动

我坐在媒体车上,我后面打电话的就是BBC的直播记者(联想何潇益摄)
我坐在媒体车上,我后面打电话的就是BBC的直播记者(联想何潇益摄)

  媒体车上的故事(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媒体车上的故事(1) :阿拉木图司机手太潮

  媒体车上的故事(2):首次遭遇袭击火炬者

  媒体车上的故事(3):自由摄影师RICK老哥

  现在很多人见到我都会跟我说起我那篇关于周岫的报道。的确,这是一篇很感动人的报道,我用了不到半小时一口气就写完了。现在我自己看到它的时候,还是会很感动。

  我后来看到周岫在接受官网和搜狐连线时曾经说道:如果当时把那个记者也拍下来,你也会很感动。周岫说得有道理,那几张感动了华人世界的照片是本应冷静地坐在媒体车上的我站起来拍摄的。当时的我看到那些手持五星红旗和奥运旗帜的中国人,忍不住会站起来向他们招手(准确的说是立起身来,因为在媒体车上坐在前排的摄影记者是无法完全站不起来的),并作出手势让他们把国旗挥舞得更高。当郁闷中的他们看到我张扬的手势,看到一个中国记者在向他们激动挥手的时候都会欢呼雀跃起来,而周岫就是在那一刻流下了感动整个中国的眼泪。

  当时的我有着作为新闻记者的理性,但心中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愤怒和对五星红旗的无限向往。但是,今天回想起来的时候,伦敦带给我绝不仅仅是感动,我们还应该从中想到更多。

  在阿拉木图的时候,我就听说伦敦的媒体车只让官方信号团队上一个摄影和摄像,其他的信号由BBC来提供。到达伦敦之后,英方作了些让步,允许赞助商团队上一个摄影和摄像。其实这是不对的,每个赞助商的位置实际上都是用钱买下来的,他们的权益理应得到尊重。由于人数的限制,那天上午我没有上媒体车,而上了二号辆媒体车在伦敦城里进行蛙跳式采访。后来经过交涉,下午又回到了媒体车上。所以,那天我看到的东西应该比任何一个记者看到的可能更多。

伦敦的媒体车(联想何潇益摄)
伦敦的媒体车(联想何潇益摄)

  英国的媒体车也是由一辆中型货车改造而成,车况非常的好。它至少看上去更加安全,因为记者坐上去的时候被要求系上安全带。这种蓝色的安全带类似我们攀岩时候所系的安全带。车上面其实可以容下很多人的,但英国人就是不让更多的媒体上。因为BBC在车上做的是直播,从技术角度讲,人多了、机器多了是会影响直播的效果的。我们官方信号团队在车上做的只是记录传递而已,并非直播。谁也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下午的传递一开始就不顺利,因为在起点已经集结了大量的藏独分子。下午的第一个火炬手传递就脱离了原定的线路。

记者王非在伦敦的风雪中前行(联想何潇益摄)
记者王非在伦敦的风雪中前行(联想何潇益摄)

  BBC的直播记者就坐在我的身后,他的嘴一直都没有停过。只要中间有袭击者冲进来抢夺火炬,他就会兴奋起来,就象足球解说员解说一次进攻和射门一样的兴奋,他会详细介绍每一个动作和细节,真的给人很敬业也很专业的感觉。

  应该承认,他说的都是事实。但很遗憾,他只是给出了部分事实。那些象周岫那样高举着国旗和奥运旗帜的中国人不在他的视线中,那些为火炬手鼓掌加油的普通英国民众也不在他们听觉范围内。这就是西方媒体的另一面:带有偏见地陈述真相,有选择地陈述事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同样反映了他们的专业功力。同样的事实,通过不同眼和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传媒力量的强大,很多时候是因为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无知。

  在接近零度的气温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坐在这样的媒体车上从内心到身体是很阴冷的。在这样的时候,只有五星红旗才会带给我温暖的感觉。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还缺少话语权。我们发出的声音还很弱。

下午火炬传递开始时的情景,只能看见我的帽子(联想何潇益摄)
下午火炬传递开始时的情景,只能看见我的帽子(联想何潇益摄)

  后来我自己曾经想象过,如果是我自己站在BBC那个记者的位置上,用更加开放的心态、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用西方人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思维模式,直接用英语向全世界真实直播这样的传递,整个世界的舆论导向是否会就此改变。

  但我没有这样的力量。

  我很期待会有这样的一天,中国的主流媒体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但我知道我们离那一天还很远,GDP的快速增长并不能代表我们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昨天,看到周岫与网友的聊天记录时,其中有一句话很令我触动。

  她说:看到CNN报道的原文时,我咬着嘴唇想到了越王勾践。

  (李东雷4月21日凌晨04:30写于吉隆坡)

(责任编辑:海盗)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