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手讲述圣火传递的幕后故事
早报记者纪艳明
离火炬传递已经整整过去一天了,可有关圣火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永远地定格在我心里。
集结
学会握火炬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章程,火炬手的服装是不允许出现商业标志的,当天与记者同车的一名火炬手在头带写上“超越梦想”的字样,结果传递时被禁止带下车。
在11日的火炬手接待大会上,奥运火炬传递团队先遣组的工作人员详细向火炬手们介绍了传递过程注意事项。由于祥云火炬上半部分内藏燃料罐,点火使用后外壁温度也随之升高,担心火炬手与观众不小心被灼烧,工作人员现场特别示范了火炬的正确握持方法与交接点火时的正确姿势。这些示范动作也成了火炬手们的“课外作业”。
出发
“净身”上车
当日上午7时,我们根据各自的号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电线杆,工作人员已事先把号码标志贴在上面,到时我们就是站在这个位置等待上一棒火炬手的到来。
按规定,我们除了奥组委发放的制服外,是不能佩戴任何饰品的,而传完火炬之后,是另一辆收集车把我们送回来,因而为免遗漏物品,我们可以说是“净身”上车。
8时30分,除了一名火炬手未到之外,其余人均已到达,投放车没有等待,准时出发。缺席的火炬手所跑的区间,将被汇报给现场指挥部,听从统一协调。
准备
火炬手感很好
到投放点不久,最激动的一刻到来了——开始发放祥云火炬。
工作人员抽出火炬,一根根往后传递,我们双手捧着,生怕掉下来,感觉手感很细腻,握起来很舒服,一会儿手心已都是汗,只得抱在怀里了。每把火炬在内壁都刻有一个惟一的编号,从希腊取圣火开始一路延续下来。
程序很紧凑,一环扣一环。很快,另一名队员护卫着上一棒火炬手就过来了,他赶前几步,接过我手中的火炬,用手中的钥匙在祥云背面的一个小洞里面扭了一下,接着就把火炬递过来,招呼我走到路中,帮助调整好火炬的高度与角度,这时上一棒火炬手正好跑到。
收集
老外想“抢”火炬
火炬手跑到下一个接力点交接后,需原地等待,不一会,收集车就开过来了。
刚登上收集车,就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外一把抓过火炬,我下意识地伸手想抢回来。老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说:“你好,火炬先借用一分钟。”原来他是火炬燃料设备生产商的技术人员,只见他熟练地拉开火炬上下部分,取出里面的燃料罐,再重新装上,不一会就还回来了,提醒大家火炬上半部分烫手,要小心。
火炬手吴雯雯——
要把火炬献给母校
早报记者陈明华实习生陈晓韵
“奔跑在江滨公园临漳门附近200米的路段,我始终感到兴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仍难捺兴奋。
开幕式结束后,她就到达了指定地点。看到沿街人群中有早晨5时30分就到场的初中时的校友和五中的学弟学妹,“我十分感动”。
“同学觉得我的动作太夸张了,像"三步上篮"。”雯雯有着小女生的纯真,“当时把自己当刘翔了。”
“现在火炬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只有我和另外两个人知道。过几天,我会把它带到学校,陈列在专设的校史馆内。毕竟,这个光荣是属于我的母校泉州五中。”
(责任编辑: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