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一个普通的清晨。
8时45分,位于中环广场的市卫生局、和平里中街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大桥中纺街的市卫生监督所,三个会议室的视频电视同时打开,每日疫情会商准时开始。
会商围绕着一条重要信息展开:前一日,北京一家大医院报告一起不明原因肺炎,同一天,在南方某省也发现了2例不明原因肺炎。
很快,检测结果出来了,均为阴性,患者被诊断为“重症肺炎”。会商随即做出排除不明原因肺炎、疫情结案的决定。
像这样的每日会商从2007年6月1日就开始了。如果说,突发疫情的防控就像一座城市公共卫生的“急诊室”,那么,从申奥成功的那一天起,北京就开始着手打造一个反应最快的“急诊室”。
制定九大预案,拉起疫情监测网,组建快速反应应急小分队,细致到位高效率,确保奥运期间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
2008年的夏天,北京将敞开她宽厚的胸怀,迎接来自205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500名运动员和100万观众。对于一座奥运之城来说,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如何确保这么多客人在北京安全放心地吃饭饮水,确保这座奥运之城不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确保各国运动员、来宾、游客能得到最佳最及时的医疗帮助,是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重中之重,不仅全方位考量着北京的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更考量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北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传染病重大疫情及群发性疾病事件、食源性疾病、病媒生物及控制、宾馆饭店消毒及奥运会定点医院院内感染、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以及高温中暑等八个领域,对奥运会期间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都公共卫生事件史料,结合奥运会举办期间所处季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参照国际成功做法,对可能影响奥运会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了细致的排查鉴定,共确定了45类事件。其中,艾滋病、流感、军团菌病、中暑、由病媒生物叮咬人引起皮肤瘙痒等属于高危险风险事件。
根据评估结果,北京制定出《甲肝防治工作方案》等18项工作方案和《北京市奥运会霍乱突发疫情应急预案》、《北京市奥运会病毒性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等9项应急预案。
有了细致缜密的预案,更要有对突发疫情及时发现、尽早控制的能力。北京市的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始建于2003年非典时期,当时的报告速度为一周左右。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市全面提升了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了疫情预报及反应系统,随着奥运脚步的临近,网络越织越密,直报随之提速:
——北京已实现37种法定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监测的触角伸向全市所有667家一级以上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每个医疗机构都配备了电脑,报告时间从5年前的7天缩短至现在的平均10小时以内,全国最快。目前,北京可在半小时内对流感、炭疽、霍乱等作出初步疫情判断,在4至8小时内明确SARS、禽流感、霍乱、O157、出血热等可疑病原体的诊断。
——针对奥运会期间天气炎热容易出现的肠道传染病,去年北京市又完成了335家肠道门诊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对每一位就诊腹泻病人均化验标本并上报,这在世界上都是独此一家。
——政府出巨资购置了应急指挥车、卫星通讯车、理化快速检测车、现场消毒车、负压救护车等大型应急设备和洗消帐篷、快速化学气体侦检仪等急救装备;市区(县)两级19支应急处理小分队24小时备班,三年来,专项培训和演练从未间断,能够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应对处理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实验室检测是传染病诊断的最终依据。自2005年开始,市级财政连续三年投入5.66亿元,更新了疾控中心的实验室设备,引进检测新技术。现在,实验室能检测35种传染病病原体,包括SARS、禽流感、军团菌等新发传染病,覆盖了北京地区存在的所有法定传染病。
——以“大北京”的视角,整合了原本分属18个区县、卫生部、在京高校、科研院所、部队系统的卫生资源,建立了涵盖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的“北京市传染病网络实验室”,有效加强了各部门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沟通与措施联动。
——举全国之力确保奥运公共卫生安全。北京与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局)建立了七省区市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对鼠疫、霍乱、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实行严密监控。定期召开会商会议,及时互通信息,并多次模拟鼠疫、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联合演练。
与此同时,“大卫生”的理念也在全社会普及。2007年初,由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同国家疾控中心、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发起了“健康奥运、健康北京”的全民健康活动,作为“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整体活动之一,从限盐、限油、禁烟、抓随地吐痰这些身边事做起,编印的《首都市民预防传染病手册》、《首都市民健康膳食指南》两本手册和小盐勺一起已发到全市每户家庭。一年多来,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健康意识和文明素质。
北京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细节到位”、“智慧型管理”, 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如今,奥运之城已经结成一张看不见的监测网,触角延伸至街道和乡镇,24小时敏感地捕捉着各种传染病信息,一旦出现可疑情况,迅速反应。
食品和饮用水可以放心享用,北京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标准甚至高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中国完全有信心保障奥运会的食品安全——
粗略估计,奥运期间,奥运村现场接待的人数将超过700万人次,仅竞赛场馆供餐就近300万份,部分场所还要保证24小时持续供餐,而且70%以上是西餐。
食品安全,是北京必须面对的考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奥运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全过程。2005年7月,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制定了《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的行动纲要》。从那时起,北京市政府陆续建成并完善了食品安全监控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应急系统,对奥运食品全方位开始了监管。包括制定完善的奥运食品安全技术规范,确定十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的技术规范;制定一系列奥运食品的安全包装、储运和标准的适用原则;建立奥运食品安全监控数据库,并对监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奥运食品追溯的数据中心,实现“从田头到餐桌,从餐桌到田头”的全程双向监控。
到目前,供应奥运会的食品,不管是不是北京生产的,全部可以追溯原产地;奥运食品运输车辆也将实时监控,运输途中一旦出现车门被异常开启、路线突然改变、温度过高等异常情况,30秒内即可发出预警。
7月27日前,所有奥运场馆内餐饮单位、签约饭店等都要达到餐饮卫生量化分级的最高等级A,所有涉及奥运场馆周围、繁华商业区、旅游景区等重点地区的餐饮单位都要达到B级以上,全市“餐饮消费卫生安全街”将达百条。
北京还建立了11个奥运直接相关区县参加的餐饮业监测体系,定期对奥运签约宾馆饭店、比赛和训练场馆、风景名胜区餐饮单位、集体送餐企业和中小餐馆的凉拌菜、豆制品、熟肉等11类直接入口食品开展大肠菌群和9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监测。
市疾控中心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每个月都要检测水果、蔬菜、肉类等直接入口食品和餐具各1500件,一年间,共检测了3000余个餐饮单位的3万余件食品和餐具。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仪……十余台国际先进的检测仪不但能够准确检测国内外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病原菌及其毒素,就连香港“海鸥菌”等近两年新发现的食源性致病菌都无处遁形。
食品中兽药和兴奋剂的残留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健康和比赛结果。市疾控中心负责此项检测的实验室已经具备了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100余种兴奋剂和60多种兽药残留的能力,是目前国内检测种类最全的,在国际上也处于先进水平。每天,奥运指定供货商送检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检验人员从市场上抽查的肉、蛋、奶、虾等食品样本都要在这里进行严格检查,不合格的一律退出奥运供应体系。
按照时间表,5月,一个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奥运食品抽样检查小组已经成立;6月至9月,市卫生监督部门将与疾控中心联手,抽检5000件食品样品,检查范围覆盖所有涉奥区县;8月是肠道疾病高发期,卫生部门一直对水产品市场进行定期检测,每次都要从全市18个区县的水产市场随机抽取至少3200个样本,进行肠道致病菌的检测。
人员培训紧锣密鼓。5月1日至7月26日,所有场馆内从事餐饮服务的厨师、部门主管、场馆餐饮经理以及外籍餐饮服务人员都会接受卫生知识强化培训,约两万名相关从业人员会接受健康体检。在7月27日进入赛事运行阶段前,所有奥运场馆、签约饭店要达到国际奥委会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标准。
同食品安全一样,饮用水安全也是保障奥运安全的重头戏。卫生人员经常要到崇文区星辰酒店“拜访”,他们随机取走客房里水龙头的水,对水中的34个常规项目进行检测。星辰酒店只是全市180个末梢水监测点中的一个,全市还设有163个二次供水监测点和144个自备井监测点,遍布18个区县,保证城市用水的安全。
对包括“鸟巢”在内的所有奥运比赛场馆、运动员村及签约宾馆饭店的106项饮用水指标的监测,对赛时所涉及的大专院校、旅游景点及来宾可能接触到的水源的检测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对所有宾馆空调系统冷却塔水和洗浴用水进行军团菌检测都将在奥运会前完成,其检测标准甚至比国际标准还要严格。
奥运公共卫生安全保障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的控制。从2005年到2007年,每到7、8月份太阳落山前后,奥运场馆工地附近经常能看到一批拎着“小灯笼”的人,这是疾控中心的博士们正在用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碳诱蚊灯对蚊子密度进行监测,这也是国内首次使用这一技术。目前,他们已完成了31个奥运场馆及其周边、122个签约饭店、22个定点医院和城市主要公共场所的病媒生物危害监测,摸清了病媒种类和数量变化规律,并依此制定了控制技术和方案。专家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有效成分目录,结合绿色奥运的要求,共筛选出60余种绿色、环保、低毒、低残留的灭虫药品和器械。所有药品均无污染、无残留。“我们曾经把灭蚊药投入到一些喷泉池中,池中的鱼没有不良反应。”今年5月至7月,每月的20日左右,北京还将开展统一灭蚊蝇鼠蟑行动。
奥运之城,食品、饮用水和环境安全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周密的监测之中。
3000余名“奥运大夫”、166个医疗站、200辆急救车和22家定点医院,四线搭起奥运急救网络,确保奥运期间各国官员、运动员、媒体记者和游客突发疾病时得到及时救助——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假设一个运动员突然在比赛中受伤,他将被如何救治呢?根据北京奥组委运动会服务部公布的流程,受伤的运动员将首先由场边急救点的医护人员进行初步救治,如需要可立即送到赛场内的运动员医疗站,由临床大夫进行初诊,进一步诊治即转送奥运村综合诊所,如需转院则由急救车负责将伤员送至奥运定点医院。
奥运会期间,一支主要包括医生、护士、物理治疗师、急救车医护人员、医学院学生在内的3000余人的医疗服务团队,将分赴北京赛区的竞赛场馆、训练场馆和非竞赛场馆担任医疗志愿服务;北京还将在奥运村到22家定点医院之间的沿途路线设置166个医疗站,平均每15000人“拥有”一个医疗站;200辆急救车日夜巡视,其中172辆急救车直接为赛事提供医疗服务。不仅如此,北京市卫生局将在奥运会来临时储备足够的Rh阴性血源,以备外国运动员受伤或发生意外时急用。
奥运定点医院共设22家三甲医院,分工明确,中日友好医院负责运动员患者,北京协和医院负责官员患者,北京安贞医院负责媒体记者患者,北京天坛医院等19家医院将负责奥运村及各个场馆的医疗工作。
现场工作人员、安保人员、警察等都接受过急救培训,特别是在场馆内服务的通用志愿者,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心肺复苏法。而观众在观赛过程中如感不适,只要招手,医疗志愿者就会立即来到身边,将其送往就近的医疗站;如果情况严重,病人将依靠城市医疗急救体系被转送至定点医院,手持当日门票的观众还可免费享受医疗服务。
奥运村综合诊所虽然名叫诊所,但其专业配置跟任何一家综合大医院相比都毫不逊色, 设有眼科、耳鼻喉科、内科、外科等17个科室,还配有两台核磁共振、五台超声波、骨密度仪、六台牙科椅等医疗设备。综合诊所内的606名医护人员全部是来自定点医院的精兵强将。此外,药剂师、放射科技师、检验师及接待人员等也一应俱全。在奥运村开村期间,综合诊所将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承担奥运会90%以上的医疗保障工作。
诊所中使用的医疗统计软件可以把就诊的时间、地点、伤病情况汇集在一起进行统计分析;医疗影像系统能把病人的医学图像在指定医院间互传,从而进行远程医学会诊;牙科图像管理系统,则可把病人的X光片图像和口腔内窥镜图像呈现在同一荧光屏上,方便医生诊断。本次奥运会期间,奥运诊所还将为10%的运动员进行口腔检查和健康教育,这是历届奥运会所没有的。
同时,部分奥运定点医院也完成了升级改造,改造后更加人性化、国际化、规模化,科技含量也更高:门诊每层都有挂号和收费窗口,电梯里有盲文按钮;指示牌均为中英双语;有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感应式洗手池避免了病人间的传染。距离国家体育场最近的中日友好医院负责接待运动员患者,考虑到运动员的高大身材,该院已经从国外预定了10张2.4米长的大床。医院还将启动“奥运绿色通道”,保证把运动员患者从“鸟巢”送到医院的4公里路程耗时控制在10分钟内。不久前刚启用的朝阳医院新门急诊与病房大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本市医疗机构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建筑,可容纳8000人就诊;积水潭医院新手术楼的26间手术室全部是密闭式空气净化手术室,同时配有亚太地区目前功能最全的数字化手术室……
不久前,一辆长9.2米、经过专业改装、可在救援现场进行应急手术的“巨无霸”急救车在北京急救中心上岗,车上载有可供100人使用的应急医疗物资,包括3顶应急充气帐篷,每顶帐篷可在10分钟内扩充为占地40平方米、高3米的现场处置室。车上配备了呼吸机、监护除颤仪、吸引器、可调式无影灯等设备以及相应药品。车体后部的医疗舱通过扩展,面积可达近10平方米。车上搭载有两套供电系统,在救援现场可以提供电能和现场照明。
为了迎接两个多月以后的大考,市卫生系统明确排出时间表——
奥运会前90天,医疗经理全职到岗,医疗设备移入医疗站,保障药品耗材供应,医疗卫生人员注册完毕,完成强化培训。
奥运会前60天,全体医疗卫生人员进驻场馆,完成全部物资配备,完成定点医院网络对接,建立信息平台,保证指挥链通畅。
奥运会前15天,人员、物资、信息网络和指挥系统全部进入战时状态。
奥运会前7天,全部服务运转开通。
场馆开放训练前1天,开始奥运赛时服务。
奥运之城北京,正在打造一个让世界放心的公共卫生安全之城。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