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解读中国为何老走样?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西方媒体对中国在救灾上的正面报道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国政府的迅速反应和以民为本的做法国际社会有目共睹,二是地震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这时候任何媒体出语伤人都要付出代价。
德国外交协会中国问题专家卑斯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显示西方的同情心是多么短暂。“邪恶中共”等偏见在它们心中根深蒂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说,西方媒体工作的常态就是挑毛病、找问题,当救灾工作进入常态后,西方媒体也恢复了常态。加上一些反华势力推波助澜,这些媒体上的杂音自然“卷土重来”。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传媒学教授安德斯•鲍威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2000年以前,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政治类报道居多,主要是指责中国的政治体制、人权等问题,但频率不高;2000年以后,报道中国经济奇迹成为主流,“中国”在西方媒体上开始高频率地出现;今年以来,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报道中国的频率更高,但说经济问题的少了,更多的是又回到批评中国政治的老路。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美中学院副院长杜克雷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应从以下两方面看待这些声音:一是西方媒体本质上是私企,最终目的是赚钱。二是西方和中国对很多问题的立场不一样。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日前接受德国《西德意志日报》采访时,被问到为什么西方对中国的理解总是不正确,或者片面,或者同固有的形象脱不开。施密特回答说,因为西方对中国的诠释受到美国的主导,而美国对中国则抱着双重拒绝态度:一是拒绝共产党政府,二是觉得中国不可捉摸而非常可怕。为什么可怕?“因为不认识的东西总是很可怕的”。施密特认为,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有着本质不同,因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其他道路。当年古罗马不同于古希腊,雅典也不同于斯巴达,今天,中国的社会秩序也同样与美国的、德国的、英国的有本质的不同。“一切都按照美国模式操作的想法,只有美国人才会有。”
据美联社报道,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维尔布鲁根4日表示:“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经常添加消极因素。我希望人们能亲自去中国,他们的眼界就会打开。我们有很多地方要向中国学习。”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