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李可 记者杨海冬 在昨天的火炬手接待大会上,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三星“和谐使者”张重伦作为火炬手代表上台致词,他说:“我是来自成都的奥运火炬手,我们四川人民感谢在春城传递圣火的火炬手和全体云南人民,感谢你们对我们灾区人民的关爱,感谢你们传递给我们灾区的团结和力量、光明和希望。
可更为惊喜的是,张重伦的大儿子机械设计专家、联想火炬手张宁与父亲一同来到昆明,一同在春城进行火炬接力。张宁说:“能和父亲一块当选火炬手,并且在同一地——昆明进行圣火传递,感到无比开心。”
与体育相伴一生
张重伦是新中国首批运动员。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四川大学毕业后,原本已经分配到人事部门工作的张重伦,因为在体育方面的特殊造诣又被调到四川排球队成为一名运动员。张重伦从小喜欢动脑筋,当排球运动员也不例外。他率先发明了倒地快速滚翻的接球动作,当时这个动作被很多人认为没有意义,但六十年代日本名帅大松博文执教中国女排时重点教授的正是这一动作。他说:“除了排球,我乒乓球、垒球、足球都不错,可谓是球类通。”
退役后,张重伦进入省体委工作,在国内当时还没有专业体育解说员和体育栏目的时候,他多次客串体育解说和体育写作,发表新闻稿件3000多篇,创作的诗歌多次被报纸、电台选用,张重伦也因此在1985年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他说:“我最得意的一次就是,70年代末,日本本田垒球队到成都比赛。比赛结束当天,我就给新华社写了一篇及时消息。当时也有随队的日本记者,他们没想到我们动作这么快,他们第二天看到消息都惊住了,因为他们当天并没出稿件。这条新闻‘抢’得,日本记者好没面子。”
体育还为张重伦带来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她的妻子是原四川省女排的队员,排球将两人“栓”在了一起,他说:“感谢上天给了我一个好老伴,给了我一个美满的家,儿子们都很出息,家庭和睦。”妻子也跟随他一同来到昆明,当记者问他,你的棒数是第几棒时,他说:“我不知道,可我老伴一定知道。”
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儿子可比我出息,上报纸比我上得早,出名比我出得早,当火炬手也是在我之前被选中,就是今天出来的接力棒数,他也在我前面(张重伦第197棒,张宁第60棒),真正印证了那句老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张重伦骄傲地说。
张宁也继承了父亲在体育方面的天赋,曾经创造过三级跳远的全国少年纪录。他作为北京某知名大学研究所所长,张宁至今已有近百项个人发明,获得多次世界性大奖。张宁一生也与体育颇有关联,因为他的第一项发明——“PYZ多功能液压训练器械”就运用于体育训练。当时体育界缺乏科学训练方法,大运动量的训练难以提高运动成绩。他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刻苦钻研,反复琢磨。经过3000多天的构思设计,试制试用,“PYZ多功能液压训练器械”终于研制成功,有效地解决了“能够有目的地增强某肌群而不会增强其拮抗肌群”这一当时国际体育科学界的难题。
1987年,他的这一发明,以及“PZX气垫式减震包装箱”,双双获得“第36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布鲁塞尔市长为他颁发了“比利时王国一级骑士勋章”。以后数年,又有两个项目在巴黎和纽约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体育赋予张宁无穷的动力:“运动有助于启发新的思路,人人都需要奥运精神去超越自我;科技工作者更需要奥运精神,去创造兼具新颖性、独创性、实用性的产品。”他不断拓宽知识领域,追踪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瞄准世界性难题,去实现“以创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宏愿。
坚持运动保持强壮体魄
张重伦,今年78岁,可讲起话来思路清晰,反应敏捷,他说:“这可与我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分不开。”
退休后的张重伦依然没有离开体育。他在花甲之年初学网球,现已多次在全省老年网球赛中夺冠。张重伦说:“我现在每周要打4次球,其中一次还是与比我小二十岁的球友打,打网球使我比一般老年人反应快。”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弘扬奥运精神,鼓舞更多人在运动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当选三星“和谐使者”,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火炬手,令张重伦非常兴奋。作为一名体育宣传战线的老同志,张大爷挥笔为北京奥运赋诗一首,并专门创作了一首《火炬手之歌》。
张宁,今年51岁,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他看起来神采奕奕,他说:“我们搞科研的人,就更需要多运动。”
张宁小时候的体育基础,让他无论学什么运动都十分快,但他始终钟情于篮球,他说:“篮球比网球拼抢激烈,更能让我出汗,因此现在我仍然坚持每周打一场球。”
父子情系灾区
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远在北京的张宁就给身在成都的父亲打来电话,商议为灾区捐款的事宜。当张重伦将1万元善款交到四川省慈善总会时,才知道他们是总会收到的第一笔以成都火炬手名义捐出的善款。“希望为重建都江堰聚源中学尽一份力。”张家父子都曾去过聚源中学,因此他们的心愿就是能帮助那里的孩子重新走进明亮的教室。
张重伦说:“虽然我们捐的钱很少,但也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是一个书香世家,直到知识对人的重要性。我们都曾因为知识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教育。”张宁和父亲曾到过聚源中学,他说:“我朋友的孩子曾在那里读书,学校就在河边上,非常舒服……”
9日,在昆明结束火炬传递后,父子俩将从昆明直接飞回成都,带着火炬到聚源中学给那里的同学们看看。张宁说:“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火炬,而是一份力量和关爱,希望火炬能给孩子们带去快乐和力量。”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