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太原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山西省太原市历史人物


  元好问

  元好问( 1190—1257年),字裕之,自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金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历代公认的“金元文冠”。16岁时,元好问从陵川赶赴太原参加考试,在汾水之畔目见两只大雁的哀情,就写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千古绝唱。如此不俗的才华和动人的词句,是要有一些天分和几许激情来支撑的,若究其源,其实离不开传统世家的书香濡染,也离不开转益多师的精神滋养。

  元好问出身仕宦人家,他的祖先原为北魏皇室鲜卑族拓跋氏,到了他的父亲,仍以教授乡学为业,读书不辍,诗酒自适。

元好问出生后 7个月,即过继给当县令的叔父元格,少年时代随其转徙数省,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经名师指教,很早显露出文学才华,学问大为长进, 7岁能诗,14岁就学,6年之间,贯通百家。32岁考中进士,当过中央和地方官,很认真地为百姓做事,口碑很好。然而,生活在易代之际的元好问,饱经国破家亡、流离逃难的人生劫难,刻骨体会到战乱之惨、人性之酷的人间剧痛。金亡后,元好问被蒙古兵俘虏,过了 5年的羁押生活。乱世出诗人,愤怒出诗人。饱尝了屈辱亡国的苦难生活,他既哀叹人民与自己的不幸,又痛恨蒙古军队的暴虐和金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其诗的意境越加沉挚悲凉:“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白骨纵横乱似麻,几年桑梓变龙沙”,这些特定时代的图景与情感,被元好问以他的诗笔兼史笔一一地显影与定格,成为那个时代血泪斑斑的诗史。 50岁时,元好问才得以返回故乡韩岩村,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信念,志在修一部金史,还盖了一间“野史亭”,用来存放资料和编辑写作。其间,他独力编辑成一部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天不假年,金史未成, 68岁时却在获鹿寓舍抱恨病殁。元好问青少年时求学、避乱、游历多次到过太原,中年以后离晋出外从事社会活动,更是频繁往来于太原。他在太原或盘桓逗留,或吟诗作赋,视同故乡一般,与太原结下不解之缘。元好问晚年在一首题为《太原》的诗中开首即道:“梦里乡关春夏秋,眼明今得见并州”,他对太原的一往情深于此可见一斑。


  米芾

  米芾( 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等。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最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

  米芾作为宋初勋臣的后代,累世仕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爱好诗书,加上天资聪慧, 6岁时能背诗百首,8岁学书法,10岁摹写碑刻,小获声誉。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 18岁的米芾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校刊书籍、订正讹误,从此米芾开始走上仕途。然而米芾却是一个为人清高,恃才傲物,个性鲜明,有很多癖好的人。他极其爱洁,用的东西不和家人共有。他又极好奇,穿了唐朝人的衣服在街上走。他对石头情有独钟,看见好石头就拜下去,呼之为兄。他爱砚,把砚看得像自己的头颅一样重要,得到一个砚山竟然抱着睡了三天。他毕生花了大量的精力收藏书画,宦游外出时,往往随其所往,在座船上大书一旗“米家书画船”。 这种奇特而略有点放诞的性格对他做官实在没有什么帮助,既然不能与世俯仰,随波逐流,因而在仕途上屡陷困境,终其一生官阶不高, 57岁时卒于任上。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中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在书法方面米芾的天姿很高,尤更勤奋。他主张学书要看真迹,不要看拓本,无日不临所藏晋唐真迹。他又主张不可一天不写,甚至大年初一也不忘写字。他又主张写字第一要通笔法,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这都是学习书法的真知灼见,也是他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深切体会。就连苏轼都说:“海岳(米芾号)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于钟繇、王羲之并行”,而宋高宗赵构推崇他“能书之名,无负于海内”,恨不与他同时。米芾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不因袭前人,以奇险为胜,深得王安石的赞赏。他又是大画家,“米氏云山”的画法便是他和儿子米友仁独家的发明。可惜的是,米芾一生极为丰富的墨迹已大都失散,仅有 70余件留存于世。其子米友仁继承家风,亦为一代书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