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大同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山西省大同市历史人物

  巾帼英雄折太君

  折太君(误称佘太君),名赛花,西京大同人,乃后周四镇节度使折从阮之孙,永安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之女。

折太君自幼随父折德(户衣)镇守府州,善于骑射,配与北汉名将杨业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马武艺娴熟,深知兵法,辅佐杨业屡立战功,官居云州观察使,号称杨无敌。后来在征辽之时,潘仁美挂帅,杨业为先锋之职,不意潘仁美向怀私怨,包藏祸心。用计遣回保官,致书暗挑敌战。逼孤军而临绝险,假皇命以利词锋。狼牙村兵交马斗,主帅则宴坐高谈,不发一卒相援。陈家峪矢尽力穷,番将则乌屯云集,遂致全军皆陷,杨业被俘,三日不食而亡。

  杨业为国捐躯以后,折太君与儿子杨延昭忍住悲痛,将潘仁美陷害忠良之罪恶告下御状,潘仁美虽是皇亲国戚,但罪恶累累国法难容,宋太宗也只好将其治罪。正如清朝光绪年间《苛岗州志》所述:"杨业妻折氏。业,初名刘继业,仕北汉,任犍为节度使,娶折德(户衣)女。后归宋,赐姓杨。折性敏慧,尝佐业立战功,号‘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又《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户衣)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峪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殁,由王(亻先)违制争功。上深痛惜,诏赠业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诏"故云州观察使杨业,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死后)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宋史·杨业传》)。

  杨业为国捐躯之后,折太君又协助长子杨延昭抗辽立功,累任崇仪副使、江淮南都巡检使、知定远军、保州(保定)缘边都巡检使、本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加如京使。场延昭戍边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赞扬地说:"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逝军中,终年57岁,河朔之人多望延昭灵柩病哭流涕,悲声直上九霄。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从狄青南征有功,授兴州防御吏、知泾州,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卒后赠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从杨业之父杨信到杨文广,祖孙四代驰骋疆场,英勇杀敌为国捐躯,堪称"一门忠烈",折太君正是杨家将的中流砥柱。虽然正史上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流毒影响,对折太君没有作更多记载,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广大人民脑海之中。她指挥杨家将英勇杀敌的可歌可泣之英雄业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深度。后来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学习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编演了评书、小说和戏曲剧目,其中以戏曲剧目广为流传。

  杨家将主要剧目有:

  《七星庙》、《打潘豹》、《杨七郎吃面》、《金沙滩》、《闯幽州》、《五郎出家》、《呼延赞表功》、《李陵碑》、《两狼山》、《潘杨讼》、《雁门摘印》、《清官册》、《黑松林》、《五台会兄》、《孟良盗马》、《三岔口》、《斩六郎》、《寇准背靴》、《赤梅岭》、《杨排风》、《九龙峪》、《四郎探母》、《三关排宴》、《穆柯寨》、《辕门折子》、《破洪州》、《天门阵》、《双挂印》、《雁门关》、《澶渊之盟》、《洪羊洞》、《牧虎关》、《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百岁挂帅》、《太君辞朝》。

  女中豪杰萧太后

  萧太后,名萧绰,小字燕燕,乃辽国宰相萧思温之女,幼年聪慧灵敏。当时萧思温观察家中几个女儿干家务活,惟见萧绰干得漂亮,家具收拾得井井有条,深得萧宰相称赞,说:"此女必能成大事。"辽景宗保宁元年(公元969年)萧绰16岁时,选为贵妃,寻册为皇后,生圣宗。景宗自幼患疾,经常卧床不起,便为萧绰干预朝政提供了机会。乾亨四年(公元982年)九月二十四日,景宗皇帝病逝在大同城西的焦山行宫,年仅12岁的长子圣宗即位,萧绰被尊皇太后,临朝称制。统和元年(公元983年)尊号为"承天皇太后"、二十四年(公元1006年)加尊号为"睿德神略应运启化承天皇太后"、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病逝,谥号"圣神宣献皇后"、重熙二十一年,追赠"睿知皇后"。

  萧太后自从入宫立为皇后,辅佐景宗13年,辅佐圣宗摄于国政27年,共计在辽国政治舞台上统治了40年。在这40年里,她能在母寡子弱和边防未靖的危难之中挺身而出,率领圣宗皇帝与文武百官亲往前线与宋王朝作战。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大败宋将曹彬于歧沟关(河北新城西北),还败潘美于朔州,杨家将血染陈家峪;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又与圣宗皇帝御驾亲征进攻宋朝,捷报颇传,直驱南下,兵临河南濮阳,威逼宋朝真宗皇帝订立"澶渊之盟"而返。真所谓是呕心沥血,苦心经营,文治武功,女中豪杰。正如《辽史·后妃传》所云"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州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

  在大同地区,萧太后遗迹颇多。据清朝《大同府志》所载:"凤台,城内西北隅一名梳妆楼。相传,辽萧后居此,左右二台各高数丈,元大德十一年,地震圮其左,延(礻右)间,右台也圮。其后,地为凤台坊,坊也久废,无可考。旧志所谓‘凤台晓月‘也"。凤台,位于今日大同城内西北隅大十字街14号院内,据说当时院内有一石盘,乃是萧太后梳妆台,故称凤台。每当农历二月初二之夜晚,站在凤台之上,即可看到初升之月,谓之凤台晓月。明代张微来游此地,曾赋诗名曰"凤台晓月"又载,"萧太后营,县(山阴)西南二十里安银子村,相传辽太后驻兵处遗址宛然。"又载,"萧太后城,县(灵丘)西南三十城,有萧家坡,传是辽萧太后所筑,故垒存。"又载,"萧后井,在县(天镇)东四十里萧墙堡,相传萧太后驻兵于此,井水盈满,去后如故。"由此可见,萧太后当时的足迹遍布大同地区。萧绰的籍贯是哪里?以前史籍从没有过明文记载。本人根据下列史书资料分析判断,认为她是应州人。

  据《契丹国志·后妃传》记载:"兴宗皇后应州人,法天皇后弟、枢密楚王萧孝穆之女也。"又据《辽史·萧孝穆传》记载:"萧孝穆,小字胡独,堇钦哀皇后弟,阿古只五世孙,父陶瑰为国舅。"《辽史·后妃传》又载:"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小字挞里,钦哀皇后弟,孝穆之长女,性宽容,姿貌端丽,帝即位入宫,生道宗,重熙四年立为皇后。"由此可见,兴宗仁懿皇后是应州人,萧孝穆当然是应州人,他父亲陶瑰也是应州人,萧孝穆是圣宗时期的国舅,他父亲萧陶瑰是景宗时期的国舅,那么,由此可以说明,萧陶瑰同景宗皇后萧绰为一家,而且还是兄妹或者姐弟相称,萧绰必定也是应州人。在辽史之中,共计有20个后妃,其中有18个都姓萧,外姓后纪只有两人:一个是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一个是世宗妃甄氏,可见当时外戚政权是何等争荣斗宠。

  万历帝王师王家屏

  王家屏,字忠伯,山阴县人,明代万历皇帝帝王师(今大同人称王阁爷)。隆庆三年进士,任庶吉士授编修,后升侍讲学士,累任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万历初年,充任日讲官,给皇帝讲学,讲的道理详尽恳切,上疏也都合情入理,使皇帝听得非常入神,敛容受学,称他为"端士"。万历十二年,王家屏任礼部右侍郎,不久改为吏部右侍郎,当月之内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朝辅政。万历十七年间,"士风渐靡,吏治转污",神宗皇帝经年逾月不理朝政,郊庙不享,朝讲不临,典礼不做,章奏不批,朝事皆废。同年七月间,王家屏上了"请御朝讲发章疏",语言相当激烈,又在"争国本"的重大事件中惹得神宗皇帝大怒,说他:"驳圣御批,故激联怒,甚失礼体。"王家屏回答说:"事系储闱不宜有怒,以损天亲之爱。言出,台省不宜峻斥,以塞忠谏之。""言涉至亲不宜有怒,有关典礼不宜有怒,臣与诸臣但知为宗社大计虑,以尽言为效忠而已。"恰在此时,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也向神宗皇帝上"四箴疏",说皇帝近年来得了一种嗜酒、恋色、贪财、尚气的综合病,规劝神宗"浓醑勿崇,内壁勿厚,货贿勿侵,旧怨勿藏",神宗见疏,震怒不已,定要治雒于仁重罪,王家屏此时挺身而出,恳求万历由他来伏罪,终于使雒于仁免遭重刑。

  王家屏在朝辅政期间,每次议事,都秉公执法,不亢不卑。为了匡时弊、兴曲礼、整纲纪,每每忠言逆耳,意在尽节,报效国家。史称"发之以正直,本之以忠厚。"由于直言尽节,不畏权贵,惹恼了神宗皇帝。后来,只好于万历二十年三月,王家屏假托有病上疏辞官,朝中大臣和百姓深为可惜。正如《明史·王家屏传》所载:"性忠谠,好直谏""以憨直去国,朝野惜焉。"万历三十年,王家屏病卒,享年六十八岁,赠少保,谥文端。熹宗继位后,再赠太保,荫其子尚宝袭父勋。

  治河专家栗毓美

  栗毓美,字友梅,又字朴园,浑源州人。清代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直隶州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

  栗毓美在河南任职期间,当地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严重地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为此,他做了实地勘察,认为造成水患之原因,是由串沟积水成河,溃毁堤坝所致。

  栗毓美曾经多次专程乘小船考察了大河南北两岸,每次行程四十多里,发现北岸串沟积水很深,串由沟尾部已与大河连结起来,并且与沁河、武陟、荣泽诸滩的积水汇合一起,注倾堤下。堤下又没有任何防护工程,石堤南北全是水,也不能取土筑坝。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采取"抛砖筑坝",才能减缓水势。于是,栗毓美从老百姓那里买了一批砖块,组织群众向河里抛砖,采取应急措施,建成数十个"砖坝"。"砖坝"筑成以后,恰逢风雨大作,此时凡是支流小河,大都决口数十丈,而大堤却安然无事。从此以后,人们才认识抛砖筑坝的巨大作用。

  平日,栗毓美心中有一张治水图,河道之曲直高低,河水之宽窄深浅,流速之快慢,他都了如指掌。每逢风雨即将到来,他立即到达险地。一旦水患发生,他又能亲自指挥抢险,将水患降服。因此很受当地人民爱戴。在他任职五年期间,河东一带地区很少发生水灾。由于他清廉明,勇于执法,以致触犯权贵,遭到陷害,后来积郁成疾,卒于河道总督任上,以身殉国,享年63岁。

  他逝世以后,上至朝廷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对他非常怀念。当地百姓为他修了庙宇,每逢水患,便去祭祀。清朝道光皇帝特地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了一座陵墓,晋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道光皇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如今,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当地人民都亲切地称呼栗毓美为栗大人,每逢清明时节,前往祭扫游人甚多。

  道光皇帝御赐祭文

  "朕维河流顺轨,皇防重匡济之才,海若安澜,疏沦仰怀柔之绩,既懋勋庸。栗毓美秉资明干,植品端方,始小试于中州,垒膺荐剡,爱剖符于南豫,屡著循声,苻丹纶紫(纟孛)之重申,历翠板红薇而叠晋宏,材茂焕久,邀特达之知水利,夙谙聿重修防之任,娴泄滞通渠之法,安流策导源陂之功,九州底绩风清竹箭,消雪浪于荡平地,固苍桑速云舻之转运,嘉,(氵睿)川之力,倚任维殷。兹考绩三年,殊恩载沛方冀永资,夫臂画岂意遂?悼夫论徂类已胥蠲,恤典籍褒夫盖。封彩霞、吴氏为一品夫人。特赐官衔,灵其不昧尚克钦承。"

  林则徐祭文

  "公终日立泥淖中,砖甫出水势尚动摇,即率先屹立坝头,随时与厅员营弁请求治策,于二三将生未生,无不预谋抵御,然其深意,不惟节省经费已也,将以埽二所节之费,移而培大堤固,则漫溢之患可永除。宣房万福所以,为国家计者,甚至奈何?未竟其施,而殉也。河标黄运,兵专事(扌春)埽,城守兵虽习弱,技艺时势亦非所闲,公惟济宁地县,曹衮宵小时窥发,操防未可忽,田增演,三才速战诸阵势,躬自教练。文设义学五所,令兵丁子弟读书。二月十七日巡工至郑州胡家屯多食,感奇疾(日旬)厥,卒年六十有三。闽海林则徐顿首拜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