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会火炬传递 > 境内火炬传递 > 赤峰市火炬传递 > 最新消息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民风民俗

  岁时习俗

  岁时习俗,汉族节日以农历为标准,一年之中赤峰地区汉族"。节日和关内其他汉族一样,有春节、元宵节、添仓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腊八节、送灶节10节日,其中最注重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尤其在旧时,届时家境无论贫富都要过这些传统的节日。

  蒙古族除过春节(受汉族影响)外,还过"兴畜节",蒙语称"玛力新鲁勒乎"。无固定日期,正月至清明间择日举行。届时男女老幼集合在野外,支帐幕、设锅灶、煮粥,并将全村牲畜赶来查看膘情,给肥壮的公畜挂彩,祝贺六畜兴旺。千盏灯节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是为纪念燃灯佛诞辰和宗喀巴圆寂日,各喇嘛庙集会念经,并点燃千盏佛灯,供人参拜。此日各牧户到星斗出全时,也用黄油点佛灯纪念。灯盏少,可捏面灯,注入黄油点燃后,油尽面熟,掰碎后给孩子们吃,可长命。蒙古民族最注重的锅撑子节,农历腊月二十三为祭日。白日将锅撑子擦洗干净,然后用蓝白黄红绿五色布装点起来,晚间星斗出全后由长辈率领全家向锅撑子叩拜,念诵"福来"等颂词,以示纪念。

  回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节日为尔代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登霄节、主麻日。尔代节为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信徒都把斋,斋期自九月封斋到十月初二三(见到新月牙为准)开斋。开斋日即为尔代节。尔代节后70天为古尔邦节,又称"小开斋"。圣纪节为教历三月十二日为穆罕默德诞辰、逝世纪念日,信徒要颂经纪念。以外登霄、主麻节日也都是按伊斯兰教规确定的。回民族过节主节俭、虔诚、只互赠油香,不大吃大喝。

  朝鲜族也过春节,视除夕为小年,正月初一为大年。但不贴对联,不放鞭炮,不守岁,不吃午夜饭。此外还过耳明节、清明节、春游节、端午节、麦收节、冬至节。耳明节为正月十五日,是朝鲜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晨起(日出前),人们争先恐后到村中水井挑第一桶水,用此水做五谷饭,喝耳明酒。然后以村为单位举行文艺或体育活动,晚间家家灯火通明,唱歌跳舞,直至深夜,如汉族过"除夕"。麦收节为八月十五日,届时割坟头草、赏月、办文艺活动,庆祝丰收。冬至节以节令为祭日,家家户户喝冬至粥以祭。

  礼仪习俗

  婚俗 蒙古族旧时青年男女婚事亦多由父母包办,除少数王公贵族外,均一夫一妻制。同姓禁婚。赤峰地区蒙古族婚俗,除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又吸收了汉、满族部分礼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礼仪程序。婚俗整个过程有求婚、许婚、订婚、下聘礼、举行婚礼几道程序。主要特点体现在迎送亲上。旧时迎亲新郎亲自率队,路远的还要带上蒙古包、肉食、奶酪和酒等,到女方家不准直入其家,须在附近选一吉地安营扎寨,然后新郎、伴郎打扮整齐,率迎亲队伍,去新娘家,到后不进屋,先乘马绕房一周,此时女方家邀请的4位博日根(嫂子)出来拦住新郎进行对词,形成有说有唱,所提问题皆稀奇古怪,难以对答,以试新郎学识、机敏水平。答词后才准新郎进屋排宴招待。送亲起程时,女方家选4位歌手,唱4首歌,每人向新郎敬4杯酒。出门时,新郎新娘还要围门口在点上香的香炉绕三圈,以示净身,除去秽物。

  汉族,旧时赤峰地区青年男女婚俗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20世纪30年代后,提倡婚姻自主,然真正自主的只是些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农村仍实行封建婚姻制度。解放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在婚姻上才真正得到了自由。婚姻程序仍有托媒、订亲、下聘礼、娶亲、婚礼等多项。但汉族婚姻很注重一个"双"字。如托媒,要男女两家,聘礼有"酒肉面米"四合礼,娶亲人讲究"去单回双",婚礼也要选"双日子"等等。

  回族婚俗,一是主张回民族间婚配,如与他族结婚,双方必须尊从回族一切风俗习惯。二是禁忌骨血倒流(姑家女儿不能嫁舅家男儿)。回家办婚事,要请阿訇写"依扎布"作为宗教内法定的结婚证明。参加婚礼者,要沐浴盛装,阿訇作司仪,当众宣布某子与某女成婚,递过"依扎布"后,向新郎扔红枣,连扔三次,以示祝贺。然后同众亲友一起吃"九大碗席"。有趣的是婚礼过后要戏耍"公婆",一些爱开玩笑的客人给公婆抹黑脸,穿红挂绿,逗其说笑话,扭秧歌,诙谐热闹。

  朝鲜族分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迎亲到女家后,女家单腾一房间,把新郎迎入后,新娘亦随入,男女对面跪拜,彼此敬酒,互换酒杯。然后摆婚宴,宴终上"长寿面",新郎碗里要埋3枚去皮鸡蛋,新郎只吃1枚,剩两枚留给新娘。新郎婚宴更丰盛,桌上必摆一只烧熟直立完整的"雄鸡",鸡嘴衔有红辣椒或红枣数枚。晚间闹房时,大家用笤把或木板抽打新郎脚板心,新娘出面说情,许以钱财或东西。婚后3天新娘下橱持家,做的第一顿饭的米是新娘从娘家带来,以示带来财富,将来能过好日子。

  丧俗 蒙古族丧俗病人死后7个时辰不准移动,以乞"回生"。之后着手准备安葬。吊唁方式,王公贵族死后,全族百姓穿丧服致哀。并请喇嘛诵经超度。平民富户停尸3~7天,亦作道场,由喇嘛诵经。出殡时,尸身不得从门抬出,要走窗户。清以前蒙古族葬俗有野葬、火葬、土葬三种。野葬葬俗更遥远一些,即人死后用一辆勒勒车装上,任牛在芒芒草原游移,经过颠簸掉在哪里就埋在哪里。火葬多用于喇嘛。人死后用棉布缠身,洒上黄油或酒焚烧,烧后捡出尸骨埋葬,如是活佛筑以白塔以待祭祀。土葬为多数,早期西拉沐沦河以北多无棺,人死后用白布缠身,头北脚南仰卧,以石为枕埋葬,不起坟堆。男尸将其右手枕在头下,中指插入耳中,左手夹在双膝间,双腿微曲;女尸则正相反。清中后期,赤峰南部敖汉等地仿汉族入棺土葬,亦起坟堆。

  汉族葬俗有些纷繁缛节,主要是殓、殡、葬三关。人死后装棺入殓后,孝子孝女孝妇以哭棂为主要形式招待吊唁亲友,一般停尸1-3天,多者7天。出殡时旧时要请阴阳,看阴宅,富有人家棺木沉重者要由16到32人抬棂。起棺时长子要摔葬盆。阴阳散发纸钱,儿女哭送,讲究庄重体面。葬时由长子先铲土掩埋。葬后晚间要到庙送"盘串"。先读祭文,然后孝子站在高处手举木棒向西方指路:"西天大路,金马宝船,静处安身,苦中使钱"!呼毕,将用写给死人的文书(路条)、结杆、纸扎成的车马纸人如金童玉女、九笺联灯、纸钱等焚烧,并摆上水饺、白酒肉菜等食品的祭祀,此时,亲人大哭,送丧期完毕。一般情况下,人死第三天上午出殡。此后,为悼念死去的人,还要烧纸节、头期(葬后七天)纸节,五期(葬后5个七天)纸节,百日纸节,随后,一、二、三周年烧纸节。

  回族葬俗为从速、深埋、省俭、简便,通常由阿訇办理一切。人死后白布裹身,放入"净匣",抬入庭院,由子女守护。亲友吊唁时绕"净匣"三圈。葬前由阿訇主持举行追悼会,作 "讨白"忏悔后,抬入墓地进行安葬。无棺,多用砖砌券坟。

  朝鲜族人死后吊唁人要带一坛酒和一盆大米粥,停棂期间丧家不再烧饭,以粥充饥。送葬时,柩前有一队人,手擎写有死者姓名的红布挽幛,柩后有一人领丧,装作死者的灵魂替死者说话,他边舞边唱,词随口而编,大意是留恋人生,抒发对家乡山川的怀念、亲友的眷顾及对子女后人的嘱托,以唤起哀思,另外,朝鲜族葬俗,夫妻各埋一坟,不合葬。

  通礼 蒙古族素有敬老佳风。路遇长者,须垂手立于路边,待长者允许方可走开;父母在,晚辈不得对面而坐,异辈食不同席,尤忌同桌饮酒、吸烟。男性晚辈为长辈递茶要作单腿弯曲姿式,儿媳给公婆递茶要双膝弯曲,递酒要下跪拜礼。蒙古族所居以左为尊,来客长辈坐北面南;迎客时男施打千礼,女施裣衽礼,主人向客人敬洒后,客人用右手无名指蘸酒向上向下各弹一次,向自己额部抹一次再喝,以敬天敬地,感谢主人盛情招待。

  汉族有见面礼、待客礼、家族礼、馈赠礼之俗。旧时见长官叩头,平辈行拱手(作揖)礼。辛亥革命后,叩头改为鞠躬礼,解放后一律改为握手礼,20世纪80年代后,有的还实行拥抱礼,但在农村牧区逢年过节,晚辈对长辈还实行磕头跪拜礼。

  回族礼俗,在拜真主、父母、婚丧时行跪拜礼。平时两人相遇,互相"拿手",四人相遇,同时向后撤步问安。今回民相遇,亦实行握手礼。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