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百年奥运之光 > (四)奥林匹克道德故事 > 奥林匹克感人故事资料

奥林匹克故事:祖国为他们骄傲

  《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对世界的文化、政治、经济造成巨大影响,除了它在体育运动方面所显示出来的独特功能以外,还要归功于它自身所蕴涵的丰富的道德教育元素。百年奥运历史上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从中选出一些重温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

    马拉松运动员阿赫瓦里:祖国只是要我完成比赛

  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坦桑尼亚选手艾哈瓦里在马拉松赛中中途受伤,最终他缠着绷带、流着血回到主体育场,一瘸一拐地走过终点线。此时,离他出发已经有近4个小时。当有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索性退出比赛时,艾哈瓦里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回答:“我的祖国派我到这里来并不是让我仅仅开始比赛的,他们要我结束比赛。”

  他的名字和这句话从此成为奥运史上的一个精典。如今,很多人都忘掉了那一届奥运会的马拉松冠军,但艾哈瓦里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奥运史上的经典。艾哈瓦里的故事很感人,但悲剧色彩浓了些,而按照好莱坞大片的模式,主角所有令人揪心的山穷水尽甚至奄奄一息的悲惨,都是为绝处逢生的大结局做铺垫的。

  刘翔:白自信留给自己 把压力留给对手

  在刘翔小的时候,他接受跳高训练,进入体校后,教练在进行骨骼测试后发现他成年后的身高无法保证他成为一名世界级的跳高运动员,因此,在体校教练的建议下,1998年刘翔开始转向跨栏训练。2002年,刘翔打破尘封24年之久的110米栏世界青年纪录。第二年,他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获得一枚铜牌,就此进入世界顶尖跨栏运动员行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尽管刘翔在赛前并不被广泛看好能夺取110米栏金牌,但是他在决赛中,完美地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以近三米的优势率先冲过终点,并且以12.91秒的成绩平了当时的世界纪录。2006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中,刘翔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沉睡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录。刘翔是第一位在奥运会田径项目上获得金牌的中国男运动员,在获得这枚奥运会金牌时,刘翔仅21岁,现在他正为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蝉联这枚金牌而努力。

  对于刘翔来说,四年前在雅典的辉煌一定还留在他的脑海深处。而再过42天,北京奥运会就要拉开帷幕。作为最受国人喜爱的体育明星之一,面对奥运会、面对卫冕的话题,他是怎么想的呢?“其实比赛就是游戏,就看你怎么玩!”刘翔说。

  “我也不知道今天我会变成这样,成为奥运会冠军和世界锦标赛冠军,这是我自己无法控制的,”面对记者刘翔侃侃而谈,“到了比赛场上我真的什么都不想。不去想我会站在领奖台上面,不会想我会拿金牌、银牌还是铜牌,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名次。我都是顺其自然就好,把自己发挥好就可以了。”

  也许正式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刘翔在2004年的雅典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而在接下来四年的时间里,承载着太多期盼的他却似乎没有感受到什么重负,反而是越跑越快,“现在的运动员,尤其是中国运动员,很多运动员压力并不是自己给自己的,而是别人给他压力,”刘翔说,“有些运动员想的比较多,他想这次比赛我比得好、或者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教练会怎么看我、领导会怎么看我、父母怎么看我。其实这种看法都是不必要的,比赛时不能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刘翔坦言自己在比赛中就是感觉在给自己比赛,而站在赛场上的那一霎那会充满自信,会非常想去比好。

  回首2004年的辉煌瞬间,刘翔表示其实在比赛开始前自己并不会考虑到对手会怎么样,“当时其实脑子是一片空白,因为比赛前你不可能想太多。”他认为比赛就是像游戏一样,像平时训练一样,“只要把在训练中想做的东西在比赛中很好地发挥出来就可以了。无论结果怎么样,你只要把过程做好就可以。”刘翔说。

  从1984年新中国派运动员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到现在二十四年过去了,回首一代代运动员努力拼搏的过程,刘翔表示对于每一代运动员来说,比赛、训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觉得应该是一代比一代幸福,条件越来越好,硬件、软件都是在不断地改善。所以我感觉自己很幸运。”

  王义夫:“六朝元老”永不言败

  1996年7月20日,亚特兰大,王义夫在出发去狼溪赛场前还发着烧。这位出名的“快枪手”,今天射每一发子弹几乎都是慎之又慎,多次举枪瞄准又放下重来,直到有把握才击发。他在比赛中领先了对手3.8环,却在最后一枪时眼前突然一片漆黑,时间又所剩不多,只得凭着感觉打了最后不走运的一枪,随后晕倒在地。“6.5环”,这成,王义夫丢掉了前面累积起来的巨大优势,最后以0.1环之差失去蝉联男子气手枪冠军的机会。

  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以及教练张恒很快走上去安慰他:“你已经尽了全力,大家认为你是好样的。”王义夫脸色苍白,喃喃自语:“我没有打好,最后一枪我什么都看不见了。”几分钟后,他休克倒在场地上。

  尽管2000年王义夫在悉尼奥运会上获得的仍然是银牌,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2004年,“六朝元老”王义夫再次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当地时间8月14日下午,44岁的王义夫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十米气手枪比赛中获得冠军,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之际,王义夫潸然泪下。他的经历再次演绎了奥运精神中永不言败,顽强拼搏的精神。

  特里莎•佐恩:54枚奖牌难逾越

  2004年9月23日,美国游泳女选手特里莎•佐恩结束了在雅典残奥会游泳比赛中的最后一项赛事。虽然没有夺得奖牌,但她已经不觉得遗憾。

  这位美国泳坛名将参加了7届残奥会,总共夺得了41枚金牌、9枚银牌和4枚铜牌。

  7届残奥会,54枚奖牌,这是残奥会历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纪录

  佐恩说,残疾人应该向世界展示,他们的运动能力完全可以和健全人媲美。身体力行的佐恩在1980年就差点成为美国夏季奥运会代表团成员,但是由于美国抵制当年在莫斯科举行的奥运会,使得佐恩的这一梦想没有实现。

  不过,在1980年荷兰残奥会上,年仅16岁的佐恩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一举夺得5枚金牌,创造了4项残疾人游泳世界纪录。

  雅典是佐恩残奥会生涯的最后一站。她说:“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残奥会,我在游泳池里已经不再有竞争力,游泳毕竟是一项属于年轻人的运动。也许下次当我再出现在游泳池边时,已经是一位教练或一位裁判。”

  织田干雄:第一位夺取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的亚洲运动员

  1924年巴黎奥运会上,织田干雄在三级跳比赛中名列第六,四年后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中,织田干雄以4厘米的优势夺取三级跳金牌,成为第一位在奥运会上夺取个人项目金牌的亚洲运动员。在这两届奥运会上,织田干雄还参加了跳远比赛,此外他还在1928年奥运会上,名列跳高比赛第七。1931年,作为早稻田大学的学生,织田干雄跳出了15.58米的成绩,打破三级跳远的世界纪录。1964年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行,组委会特意将主体育场旗杆的高度设为15.21米,以纪念织田干雄打破的世界纪录。退役后,织田干雄开始教练生涯,他作为日本田径队的队长兼总教练,培养和指导了连续获得三级跳远奥运会金牌的南部忠平和田岛直人,并且带领他们在1928年、1932年和1936年三届奥运会上夺取金牌。退役后,织田干雄还曾担任体育记者,并出版专著介绍田径运动的训练及相关理论。他还曾任国际田联技术委员会委员,竞赛指导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对世界田径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1998年12月2日,93岁的织田干雄逝世,2000年,织田干雄被评选为20世纪亚洲最佳男子田径运动员。  段然整理

   奥林匹克故事:奥运精神高于生命

   塞尔达•布莱布特里:挑战传统的女斗士

  出生于纽约的埃塞尔达•布莱布特里在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上一共参加了三个项目的比赛,出赛了五次,包括预赛和决赛,每一次都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而且,更了不起的是,她为了参加体育比赛,挑战传统世俗的陈规陋习,不止一次被捕入狱,但她仍然不懈,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公开穿泳衣而入狱

  埃塞尔达在上中学的时候,患上了一种影响肢体正常活动的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人介绍说,游泳可能会对她这种病的治疗和恢复有所帮助。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游泳锻炼,她很快恢复了健康,而且布莱布特里还因此喜欢上了游泳。 (全文)

    奥林匹克感人故事:与病魔抗争的英雄

   威尔玛•鲁道夫:从小儿麻痹症患者到奥运短跑冠军

  电影《阿甘正传》里身患小耳麻痹症候的主人公,在珍妮的呼唤下第一次飞奔起来的场景令所有人难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位女阿甘,她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小儿麻痹症,从轮椅上站了起来,并且她还在一届奥运会上拿到了三枚短跑金牌,她就是美国短跑界的传奇人物威尔玛•鲁道夫。

  鲁道夫出生在美国田那西州的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她在家里的22个孩子中排行第20,因为早产鲁道夫出生时体重仅为2公斤,刚学会走路她又不幸染上肺炎、猩红热,并且由于高烧不退得了而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萎缩,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然而,坚强的鲁道夫并没有向命运屈服,经过克服的训练,她不仅重新站了起来,并且逐渐显露出了在短跑项目上的天赋。

  在罗马奥运会举办前夕,20岁的鲁道夫刚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200米项目中突破23秒大关的女运动员;而这一次她又在罗马奥运会上的100米决赛证明自己是世界上跑的最快的一名运动员。 (全文)

   奥林匹克故事:人格魅力大于奖牌

    涅莫夫:失金牌 得人心

  8月24日凌晨3时58分,奥运会体操男子单杠决赛正在进行。俄罗斯28岁的老将涅莫夫几乎是完美地完成了比赛,他精彩的表演征服了现场的观众,更赢得了全场的掌声与喝彩。很快,涅莫夫的单杠决赛成绩显示在现场电子大屏幕上。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涅莫夫的最后成绩只有9.725分,仅仅排在第三位。由于对裁判的判决感到意外和极度不满,全场观众都站立起来,举手挥旗表示不满,并持续发出嘘声。本来应该上场的美国的保罗-哈姆虽然已经准备就序,却只能双手沾满镁粉站立在原地。比赛被迫中断。

  由于全场不断爆发出嘘声,比赛始终无法继续进行。此时,感动万分的涅莫夫转过身面对现场观众,并挥手以示感谢,随后他伸出双手,示意现场观众保持冷静,给保罗-哈姆一个安静的比赛环境。虽然在奥运会决赛上遭遇了裁判的不公对待,但这么多现场的观众以一种如此特别的方式支持着他,真的让这位老将感到非常的欣慰。  (全文)

  奥林匹克感人故事: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鳗鱼”艾利克:坚持比赛好似获得金牌

  2000年悉尼奥运会被认为是最有趣的,因为它聚集了世界冠军的同时,也聚集了原本毫无希望参赛的人,比如“鳗鱼艾利克”,来自赤道几内亚的艾利克.穆萨姆巴尼。

  艾利克没有取得参赛权,是受到一个奥运节目的邀请才有幸参加比赛的,节目的发起人意在借此向全世界播撒运动的种子。

  艾利克出生于赤道几内亚的一个农家,接受邀请后才开始学习游泳。周末他就在养着鳄鱼的池水里进行训练,大约是那些鳄鱼帮他提高了速度。悉尼奥运会上,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50米的游泳池,进行100米的自由游比赛,这对于他简直是不现实的。

  艾利克穿着蓬松的海滩游泳裤就上场了。他和来自尼日尔的卡里姆和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奥里波瓦排在一组。另外两人的游泳衣的确比艾利克专业,但入场时却失去平衡跌进了水里,而被取消了资格。艾利克就这样开始一场没有对手的预赛。可是游完全程对于他,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全文)

   奥林匹克感人故事:重在参与

   潘纳:受到尊重是每一名参赛者应得的荣誉

   冬奥会上同样有英雄: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50公里古典滑雪比赛共有64人参加,巴西人潘纳被单独编组排在最后1个。他要在第一个人出发32分钟后才能上路。组织者命令跟随的志愿者注意他的动作,如果犯规就把他罚下。比赛共分3圈,每圈长度约16.7公里。很快,所有选手超过潘纳一圈,在他们冲过终点时,潘纳才刚离开体育场开始最后一圈。冠军已领完鲜花,但观众并没有离去。一个志愿者问道:“你们真的要看到巴西人回来?”一观众回答:“当然,这是他至少应该得到的东西。”

  最终潘纳回来了,人们挥舞着各国国旗,像欢迎冠军一样欢迎他。当他最后冲线后摔倒时,欢呼声震彻云霄。一个志愿者写道:“当我在闭幕式上听到那句关于奥运精神的话时,我不再认为那是句空话。” (全文)

(责任编辑:discover)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