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题:奥运人家折射中国开放与自信
记者辛俭强 钱荣
位于北京南官房胡同39号的朱宝华家是一处四合院,在被确定为“奥运人家”之前,朱宝华就已经积累了家庭接待外宾的丰富经验。而现在,他正在为接待奥运客人而忙得不可开交。
大学教师韩如冰的家离“鸟巢”很近,走路仅需10分钟。作为“奥运人家”,她留给客人住的客房面积大约有15平方米,房间里双人大床、大衣柜、25英寸彩电、书桌等日常家具家电一件不少,大床上还特意铺就了新的竹席。“每天我都会收拾几遍,这本来是孩子的房间,我们准备腾出来给客人住。”
尽管目前北京的宾馆饭店客房充足,但对于许多下个月要来这里观看奥运会的外国游客们来说,一个地道的中国家庭也许能给他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人生体验。
日前,北京市旅游局经过3个多月的严格评选,最终从1118户申请家庭中选中598户家庭作为“奥运人家”,以满足那些希望“零距离”感受中国特色的外国游客的需求。
北京市旅游局副局长熊玉梅说:“奥运人家”的正式开放,无疑将增强北京市民和海外游客、海外观众的民间友好交流,也为他们在奥运会期间的住宿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
现如今,普通家庭接待外国游客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在改革开放以前,留宿外国人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郝克明(James Harkness),1976年6月曾作为一个美中友谊代表团成员首次探访中国。那个日子距今整整30年。他回忆说,当时,外国人在中国住宿还只能在指定的涉外宾馆里。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变化悄然发生。1985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对外国人在华居留问题做了规定。与此同时,外国人在北京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放宽。
不过,郝克明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外国人在中国还是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外国人要去郊区或乡下玩,晚上必须回城里住。
“这种限制,直到九十年代才逐渐感觉不到了。”
2003年,北京取消了外国人定点住宿的限制,外国人在北京可以自由选择住宿地点,甚至可以住在居民家里。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日益腾飞,国力不断增强,来华经商、旅游甚至定居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据外交部领事司负责人介绍,2005年中国驻外使领馆、处以及外交部驻香港、澳门特派员公署共颁发签证651万,2006年增为740万,2007年又升至813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经商、旅游,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盛会。据驻京旅行社上报的统计显示,奥运会期间已确定的入境团队观众和游客共12万人。北京今年8月份预计入境人数将达到40-45万,这还不包括奥林匹克大家庭的5万人。
(责任编辑: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