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15分许,当年修建红旗渠十万民工的优秀代表、78岁的老劳模任羊成,精神矍铄,高举着“祥云”火炬跑在了第二棒。他告诉记者:“我希望红旗渠精神能像这奥运圣火一样代代相传,永不停息。”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解决山区干旱缺水问题,河南省安阳市林县(现为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苦干10个春秋,用铁锤、钢钎、炸药在崇山峻岭间,用生命和汗水修建了一条总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
这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关于自强不息的永久记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千古传奇。周恩来总理称为“新中国两大奇迹之一”。
四十多年后,中国接受全世界人民的重托,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农民工周国允为代表的安阳市新一代建筑工人,带着父辈们红旗渠精神的传家宝,在“鸟巢”“水立方”等众多奥运会工程奉献青春。
2004年初,周国允带领的河南华都集团在众多竞标单位中一举中标,拿下了“鸟巢”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任务。在晚开工20多天的情况下,施工进度很快赶上了其他队伍。最后,由他们负责施工的部分在整个“鸟巢”工地上提前13天封顶。
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等荣誉称号的周国允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靠的就是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再过几天,周国允将在北京的圣火传递接力中,接过曾在他家乡熊熊燃烧的“祥云”火炬,那颗跳动的火种也曾在老劳模任羊成手中传递过。周国允接过的不仅是心手相递的奥运火炬,也是代代相传的红旗渠精神。
28日,奥运圣火在安阳的传递中,第197棒火炬手冯山波,也得到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4岁的冯山波是一名留守儿童。他的父母都是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者。
冯山波说:“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像爸爸妈妈一样,做祖国的建设者。”记者秦亚洲、张兴军
(责任编辑: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