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奥运新闻 > 奥运官方新闻

不怕“挑刺” 中国通过奥运会提升公关技能(图)

  7月28日上午,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举行“科技奥运”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伟光,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少中,北京市建委新闻发言人张农科出席发布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奥运工程中的环保新技术情况。图为杜少中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新华网摄)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记者 吴小军 顾钱江 程义峰)北京市环保局新闻发言人杜少中是在北京奥运会国际新闻中心(BIMC)“亮相”最多的官员之一。
中心自本月8日启用以来,这位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最多一周参加了3场有关奥运空气质量的发布会。

  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空气质量是外媒记者关注的“重中之重”问题之一。“今天的天气算是污染,还是雾天?”“环保监测数据是否造假?”“如果赛时出现超标天气,会不会影响一些耐力项目的赛程?”每次杜少中和其他环保官员坐在新闻发布席上,境外记者都会抛出一连串棘手问题“为难”他们,有的手里还拿着北京“桑拿天”雾蒙蒙的图片。

  面对尖锐的提问,杜少中和其他官员并不回避,尽力以清晰、形象甚至幽默的表述回答,并不遮掩“北京空气质量未达标天数”等在许多人看来有些敏感的事实。本周初他就坦言,从24日到27日北京持续出现“桑拿雾霾天”,空气质量也连续4天轻微污染。

  截至7月29日中午,前来报道北京奥运会的注册和非注册记者已逾11000人。不过,由于距奥运会开幕式还有9天,这一数字肯定还会上升。外国有评论说,空前数量的外国记者来华后将报道种种负面消息,这会令中国紧张万分。

  “这是一种过时的思维。我们不怕记者"挑刺",我们不怕公正的批评,一点也不紧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有这个自信,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有这个承受能力。”

  自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本月8日正式接待非注册记者以来,越来越多北京官员的案头收到了来自海外记者的“个别采访申请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热点话题,其中不乏诸如环境污染、计划生育、艾滋病、军费开支等敏感问题。

  “一些问题的敏感程度令我们不得不努力说服相关官员集体和个别接受采访,”北京国际新闻中心副主任祝寿臣坦言,“但我们的原则是件件有回音,到目前为止也确实做到了。”

  “记者们爱"挑刺",全世界的记者都是一样的。”北京国际新闻中心日常运行及媒体顾问斯力曼说。这位悉尼奥运会期间的媒体与市场主管说,外国记者们也给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找过“麻烦”。但是,没关系,即使他先入为主带着误解来了,相信在非注册记者新闻中心的帮助下,他通过采访能看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北京和中国。

  据悉,北京奥组委聘请了多位像斯力曼这样有丰富媒体经验的外国人士,以提高自己的国际公关水平。

  日本共同社摄影部副主任坂仁根是主要报道赛事的本届奥运会注册记者。1994年至1998年他曾在北京驻站4年,之后10年没有来中国。“10多年前,我们甚至不能随意在天安门广场拍照,到外地采访也有很多手续和困难,”他说,“我的同事告诉我,现在中国更加开放了,为外国记者提供了更多便利。这次来了一周,感觉的确如此。”

  柳斌杰指出,当有所谓“负面消息”发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近年来,中国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等各类报道的时效和深度大大提高。

  7月21日这天令很多人观察到了这个变化。此时距北京奥运会开幕只有18天。在这一天,昆明公交车连环爆炸案致2人死亡、一女子跳轨造成北京地铁中断19分钟、广西百色煤矿透水事故7人死亡--用某种标准衡量,这些都是地道的“负面新闻”,而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不仅在第一时间播发了快讯,还进行了详细的滚动报道。

  在此前后发生的贵州瓮安打砸烧事件、云南孟连暴力冲突事件以及济南奥体中心火灾等突发事件,也都是中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重头新闻。而在多年以前,如逢类似奥运这样的盛会举办之际,这样的新闻,常常是不被报道的。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最近援引在京工作的学者拉塞尔·摩西的话说:“中国共产党似乎允许中国媒体进行更加透明的报道……”这家周刊表示,国家媒体对瓮安打砸烧事件的报道“令人吃惊”,是中国国家媒体在“5·12”汶川大地震后新闻自由度进一步加大的标志。

  此间媒体观察人士指出,在奥运会期间,擅长抢新闻的外国记者会发现,他们将面临来自中国媒体在时效方面的有力竞争。

  中国政府为履行申奥时的承诺,于2007年元旦颁布新规定,明确境外记者只需经被采访部门和个人同意就可进行采访。此举受到海外媒体的欢迎。相比以前,外国记者在华采访的渠道和便利大大增加,而这些举措的影响远远超出奥运会的范畴。

  35岁的德国记者约瑟夫·格拉纳说:“虽然与期望值还有距离,但即使是在我来中国的这14个月里,中国对待外国媒体记者及负面新闻的态度也有很大改观。”他认为,在为媒体服务方面,中国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现在去做一些采访,阻碍变少了,程序也大为简化。

  英国《经济学家》记者金焱谈到前段时间她与一些外媒同行前往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印象:在具体接待、话题设置和与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交谈方面没有限制,甚至没有当地官员在旁陪同。

  柳斌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探索提高新闻媒体的开放、透明和公开,这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对境外媒体的开放,不仅是要履行奥运会承诺,从长远看,也是要探索以更加开放的胸怀,面对世界和公众。

  柳斌杰强调,中国对外国媒体的开放不是“一阵风”的短期政策,而是长期趋势。“中国对外国媒体开放的大门不会在奥运会后关闭。”

  “这是中国政府自信的一种表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他说,外国记者来华“零距离”采访可以向国际社会展示一个他们眼中的中国。其中会有些负面新闻,但这是每一个国家都会有的东西,任何负面消息都推翻不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尹韵公还指出,“零距离”采访对海外媒体能否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也是个考验。任何片面或不公正的报道都会使媒体的公信力降低,这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最大的灾难”。

  “希望外国记者能够实事求是,依法行事,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报道中国,”柳斌杰说,“对于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意见,我们历来欢迎。”

(责任编辑:starwind)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