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绍祖为本报题词:好运来。 本报特派记者 张中 摄
特派记者 杨飞越
一位少将在接手“国家体委主任”一职后,他的命运便与中国奥运紧密相连,他就是伍绍祖。7月31日在北京举行的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北京奥运前方报道中心的揭牌仪式上,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开心回忆起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申办奥运的历史,并表达了对山东的深厚感情,对奥运的热烈期盼。
小平最早提出申奥
“小平同志是最早提出中国要申办奥运会的国家领导人,大家要记住这个日子,1990年7月3日。
”揭牌仪式上,伍绍祖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起小平和奥运的故事。
1990年7月3日上午,小平同志来到为亚运会建好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视察。视察时,小平同志问:“中国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下这个决心?这么好的体育设施,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在一旁陪同视察的伍绍祖记下这个问题,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此事。
1990年亚运会后,在伍绍祖出席的一次庆功会上,群众自发地打出“亚运成功、众盼奥运”的横幅。伍绍祖认识到,小平同志的指示和人民群众对奥运的期盼很快“合拍”——1990年底,党中央正式下决心办奥运会,1991年开始第一次申奥行动。
“18年后的今天,小平同志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有老同志告诉伍绍祖,早在1979年,小平同志就表达过办奥运的想法,但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国尚不具有举办奥运会的实力。
伍绍祖说,现在人们常用“百年梦想”来形容北京奥运。能等到这一天,“我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
现场吟诵《望岳》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揭牌仪式现场,69岁的伍绍祖流利地吟诵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诗,来表达对山东的深厚感情。
伍绍祖曾多次到过山东,“对山东人很有感情”,跟媒体也很有缘分。1946年伍绍祖在延安读小学时,他的名字第一次登上报纸,是在《解放日报》上,那年他7岁。如今,他的司机也是山东人。
“山东为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伍绍祖说,在任时,他曾跟山东体育队讲,“你们人才济济,可尖子不尖,一个奥运冠军也没有拿到,但我走了之后,山东运动员就拿奥运金牌了。”伍绍祖笑眯眯地掐着手指算起来,2000年悉尼奥运会,邢傲伟夺金,结束了山东无奥运金牌的历史,到2004年,山东已有6块奥运金牌。
伍绍祖对山东评价甚高,现场有人问他是不是山东人,他幽默地用上海话回答:“阿拉上海人。”
随后,伍绍祖微笑着祝福本报,“祝愿你们在奥运会报道上取得成就”。
不要只盯着金牌看
“奥运会不要只盯着金牌看,要那么多金牌干什么?”伍绍祖说,夺金当然是好事,但“得不了也没有关系”。奥运会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体现。常有人问我,为申办奥运会做过哪些工作,我没有做什么工作,我只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伍绍祖认为,北京奥运会要处理好“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奥林匹克精神是西方文化的结晶,中国是东方文化的起源,“比方说我们的太极拳,运动量小,但是效果很好,西方人很难领会其核心精神”,我们办奥运会,当然也不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的石榴裙下,二者是平等关系,要将二者完美地结合。
有细心人看到,德国运动员抵达北京时,他们在运动衣一角打上了“向东道主致敬”的字样。伍绍祖说,处理好东道主和参赛国的关系,也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的良好形象。(本报北京7月31日电)
(责任编辑:laura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