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第八个出场,刘长春高举大旗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出现在奥运会的赛场上。76年过去了,中国组成了1099人的北京奥运会代表团,参赛选手达到639人,成为本届奥运会上人数最多的代表团。
他从不因辉煌而骄傲
据沈阳体育运动学校退休高级教练张艳丽回忆,1963年她在大连体校任田径教练时认识了刘长春。当时她负责男女短跑、中长跑项目,运动员多达数十人。由于张艳丽比较年轻,经验少,体校特意请来当时在大连理工大学任教授的刘长春出任田径组的总教练。
在刘长春与教练和运动员见面时,张艳丽才知道刘长春是全国男子百米纪录的保持者,10秒7的百米纪录在中国保持了20多年,而且刘长春还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了奥运会。“本以为他取得那样的成绩会很骄傲,但是没想到他却是那样平易近人。那时刘长春已经有60多岁,身材不算高,但很健壮,而且很内向,很少和我们提当年的辉煌成绩。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作为总教练的刘长春非常重视身教重于言传,经常主动为运动员做示范动作,让大家看清每一个关键的动作细节。可是岁月不饶人,有些动作让他感觉力不从心,他就手把手地把动作要领传授给我,然后让我给运动员做示范。”
他用奥运精神激励后辈
刘长春刚到体校的第一课,就用自身参加奥运会的经历来教育运动员和教练员,激励大家要有宏伟的奥运战略目标。当时大家对奥运会知之甚少,从来没想过参加奥运会的事情,因此刘长春的话让大家感到很新奇。
刘长春用切身经历来教育大家,让体育工作者、运动员都要树雄心,立大志,培养远大目标,争取参加奥运会,为祖国争光。在当时的那个年代,奥运会离基层的体育工作者还是那么遥不可及,甚至想都不敢想,而他却告诉大家,要为梦想去努力奋斗!张艳丽说:“他的第一课使我终身难忘,从那时起,刘长春就成了我们的榜样!”
他用先进方法培养“飞人”
据张艳丽介绍,刘长春通常上午上完大连理工大学体育课后,就穿着运动服乘电车来大连市体校,下午2点至4点教中班,晚上5点至7时30分教大班。“赛前集训,他几乎天天都来,这么大的工作量,对年轻人来讲都是不小的考验,更何况他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这更让人对他刮目相看。”
刘长春对运动员的管理非常全面,他不仅关心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传授了一些科学训练方法,使当时的训练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张艳丽告诉记者,刘长春作为中国短跑界最早的“飞人”,曾经向德国著名教练学习,还在奥运会上向美国著名短跑运动员学习技术,这些先进的理念和训练方法在中国的体育教材中都没有。
例如,刘长春向他们介绍了“惯性跑”的理念。“惯性跑”是指运动员在起跑后利用惯性稍微进行放松,经过一两步的短暂调整后立即投入途中跑,这样可以科学地利用惯性来节省体力,做到合理地分配各个阶段的体力,为最后的冲刺储备能量,这是美国的优秀短跑运动员才能掌握的高难技术,而当时的中国运动员不明白这些,只知道从头至尾全力去跑,往往在冲刺时感到力不从心。他还专门介绍训练小腿的扒地动作,这种训练有几十种,称得上花样翻新,中国的教练员都闻所未闻。刘长春还提出了短跑起跑技术的新理念——大脑的神经反应与起跑同步化,这就指现在短跑运动员掌握的“压枪技术”,而当时的中国运动员只是在听到枪声后再做出起跑反应。
刘长春告诉大家,中国人与欧美运动员虽然存在着人种上的差异,但这不是我们在田径项目上落后的全部原因,关键还是我们的训练理念和手段长期落后。在他的指导下,大连体校培养出李丹等一大批年轻的“飞人”。张艳丽说:“从刘长春身上,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科学和正确的动作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为体育事业拼搏、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在影响着我的体育教育事业,让我受益终生。”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