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搜狐奥运-搜狐网站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百年奥运之光 > 百年奥运之光第十集奥运经济 > 第十集奥运经济

中国经济会借奥运东风腾飞

  搜狐财经《奥运中国报告》系列述评之八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直观展现。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推动了北京以体育场馆和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提早“腾飞”。

  

  一、奥运会与基础设施

  通常,一届成功的奥运会需要大量的比赛场馆和交通设施的建设。场馆的建设不仅要符合相关标准、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具有艺术美感、文化风格等,还要考虑奥运会后具备被综合利用的多种功能。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举办地在赛后就成为了繁华的商业带和居住区;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拥有83000个座位,奥运会后,这座体育场的座位被缩减到70000个,并成为亚特兰大市棒球队的大本营;悉尼奥运村在建成后就已全部售出,在这届奥运会结束后,成为了一个配备有学校和购物中心的住宅区。

  同样,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对成功举办奥运会也相当重要。交通状况的改善不仅保障奥运会的顺利进行,也会造福当地居民。例如,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城市基础设施相当差,交通拥挤,经过8年的建设后,巴塞罗那旧貌换新颜,交通状况大大改善,特别是由于高速公路的兴建,使得市区到郊区的交通时间,减少了15%,巴塞罗那如今成为以港口、旅游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西班牙第二大城市。悉尼奥运会组委会通过在奥运村举行的重要体育比赛、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对悉尼市的公共交通网络进行了多次测试和改善。公共汽车线路从最开始屈指可数的几条发展到现在的13条。在此期间,还通过种种方式不断引导、培养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意识。雅典奥运会期间,无论是主要干道还是支线,都没有出现长距离堵车现象。公共汽车、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轻轨电车、火车、地铁、出租车和奥运会专用车道组成了一个高效率的运输网,确保了雅典奥运会的正常运转。另外,雅典奥运会上还运用了“智能交通(ITS)数字化”技术,利用GPS等数字信息技术,建立智能次序综合控制系统,对城市机动车辆与道路资源线实时整合配置,对公共交通、出租车实行智能化调度,并建立机场码头、铁路、汽车站等交通枢纽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协调运行效率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奥运期间交通的通畅、高效运转提供保障。

  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是各种新闻媒介的神经中枢,奥运会期间所有新闻媒介的活动都在这两个中心收集、整理、发送和处理。除了为奥运会专门准备的设施外,举办城市通常还需要改善一般通讯条件。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向全球2/3的地区现场转播,共30多亿人能够收看比赛。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信息科技解决方案主要包括3套核心系统:奥运信息检索系统、奥运竞赛结果系统和奥运管理系统,并有互联网的大规模介入。2000年奥运会堪称历年来最“e”化的奥运会,据称,2000年9月18日悉尼奥运会官方网站的当日点击率高达6.38亿次,创互联网流量的世界新纪录。雅典奥运会的信息管理人员达3400人,他们要管理10500台电脑、450个服务器、2000台打印机和4000个比赛成绩显示终端。信息系统要同时监视20万个终端接口,供10500名运动员和21500名记者使用。

  二、北京基础设施提前“起飞”的作用和意义

  北京作为首都,是首善之区,其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硬件基础和条件保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达到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各项要求,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加大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体系,以保证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奥运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体育场馆和交通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上,使北京的基础设施提早“腾飞”。

  1、显著提升北京消费层次,扩大内需

  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从申办奥运会开始,基础设施的加大投入,就直接促进了北京文化、体育、交通、电讯等行业的消费,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也保持了持续增长势头,假日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等新增消费点也呈上升趋势,扩大了内需。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会提供200多万个就业机会,通过发展奥运经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促进北京三次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到2008年北京三次产业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6%、36%、61.4%转变为2%、33%和65%。

  2、拉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

  北京奥运会比赛场馆和配套设施的投资,国家项目为27.5亿元,北京市项目244.7亿元,京外项目17.9亿元。如果加上训练场馆改造和残疾人奥运会专用设备改造,总投资近300亿元,即使在缩减部分场馆建设开支的情况下,总投资依然在240亿元以上。更重要的是,依托奥运会的推动,北京“十五”期间的建筑投资达8500亿元左右,为“九五”期间的1.5倍。根据权威专家估计,直到2015年,北京的基本建设投资也能保持不低于5%的增长速度。可见举办北京奥运会对于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首先,高标准、现代化的北京奥运场馆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或区(县)的标志性建筑,反映我国最高水平的设计和建筑技术,代表我国现代化城市风貌。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后续使用问题,在满足奥运会需求的前提下,同时具有如健身、竞赛、训练以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复合功能,有利于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市大规模的建设体育场馆和设施,并将在奥运会后以多种形式面向市民开放,将大大丰富北京市民的余暇生活,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市民精神面貌。

  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轨道交通在整个城市出行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都在50%左右。这表明,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的最为有效的方法。2001年,北京只有约为53.3公里地铁线路运营,它在整个公共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客运量分担率只有10%左右,大大低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水平。2008年奥运会,将加速和推进北京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到2008年,全市新增轨道交通线路仅地铁就达147.5公里,在2001年基础上增加2.76倍,地铁总里程达到201公里,这无疑将大大改善或提高包括公共交通在内的交通运营速度。方便快捷、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不仅能够使奥运会顺畅地进行,为奥运会参与者(包括运动员、教练员、官员、新闻工作者、游客等)提供便利,也为北京市今后经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逐渐提高北京和中国的国际美誉度。

  3、为彻底改善北京环境的提供了坚实基础

  毫无疑问,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大了环保政策力度,提高环保投资,投资约为1400亿,到2006~2010年,中国环保总投资将达到13000亿元左右。这为北京提供了一个彻底改善环境的契机。而且根据环境建设的需要,投资还有可能继续增加。

  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以改善北京环境为起点,可以为中国其他城市做好环境保护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中国提出绿色奥运与当今倡导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循环经济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思路完全吻合。通过绿色奥运行动,表明政府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高中国公民环保的意识和观念,展现现代中国爱护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心愿和治理环境的决心,实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

  4、受益的是举办地市民

  北京如果不举办奥运会也需要发展,政府也要有基础设施的支出,只不过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提前,基础设施的提前投入,市民是最终的受益者,是让市民真正感觉到奥运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达到北京争办奥运的初衷。

  三、基础设施的投资总规模

  2008年奥运会的相关投资额在2800亿人民币左右,其中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将达到1800亿元,包括900亿元用于地铁、轻轨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建设,45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建设,300亿元用于信息化建设,150亿元用于水电气热等生活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投资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包括:运营费用支出预计117.35亿元;体育场馆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计297.55亿元,其中北京投资280亿元,京外投资17.55亿元。属北京投入的280亿元中,体育场馆建设127亿元,相关设施建设153亿元(奥运村、记者村、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等)。间接投资包括生态环境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506.5亿元,其中环境保护项目582亿元,交通及其他项目1293亿元,信息通信项目631.5亿元。以上投资总额达到2921.4亿元,是北京历史上阶段性投资最高的。

  北京大搞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但财政财力有限,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要依靠市场来解决。另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预测,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总成本将为2800亿人民币 ,最多不超过3000亿元,由中央政府和北京政府两级财政支出,具体分配如下:130亿元用于奥运会的实际运营,170亿元用于建设奥运场馆,713亿元花在环境改善,还有一大部分,1800亿元人民币将用于北京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北京已完成地铁4号线、5号线、9号线、10号线和郊区线的建设。从筹办奥运会、举办奥运会以及奥运会后,北京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污水和固体废物处理,收费公路、地铁、城市铁路、城市公共交通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有关政府都通过公开招标或其他方式经营。

  四、基础设施投资模式

  2008北京奥运会,共有15个新建场馆,分成三大块,一是国家要负责的,比如射击馆和自行车馆,这是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由中央财政支付;二是北京市负责的项目,比如奥体公园,有8个项目,还有一部分在区县;三是为了充分考虑赛后利用,将一部分场馆放在了高校,北大、农大,还有北工大,主要由学校承建。

  例如北京市出资建设的就有9个场馆,主要采用3种投资模式:第一种,国家体育场,本身不盈利,由市政府投资58%,42%由项目招标合作方出资,然后由联合体企业来运营。政府先出资58%,进行基本建设,以现金补偿的形式达到项目收支的平衡,经过目前的财务测算,中标人在项目竣工的时候资金应该是平衡的,今后的运营就要靠其商业运作了;

  第二种,如国家体育馆、奥运村、五棵松体育中心等都是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筹建,政府把这些项目通过不同的方式打捆包装,变成盈利的项目,把政府公益设施项目推向市场,通过项目融资的形式进行。这种方式的关键是项目包装要有盈利。

  第三种方式是将体育设施和一些商业项目搭配,如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其中很多商业、旅游、休闲、住宿等配套设施,都是盈利项目,这样的项目政府不出资。

  通过这样三种方式,政府就不必负担运营的经费。而对于企业而言,有实力夺标的企业,在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今后运营的问题,比如国家游泳馆项目,奥运会以后考虑改建成一个水上娱乐中心;国家体育馆旁边的场馆,奥运会以后准备改建成一个马戏馆等等。单纯靠体育设施盈利比较困难,所以就考虑给企业很多附属设施的综合经营,现在的业主都在招聘国际运营商来帮助他们,借鉴其运营经验。

  五、实现体育产业设施的提早“腾飞”

  围绕北京奥运会,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产业、培育国际级大型体育品牌赛事,建设体育功能区、健全体育产业市场体系等。

  借助北京奥运会的优势,北京体育产业的发展定位为“高产出、高效益、高辐射力”,并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体育创意产业,走以体育创意产业为主导,带动其他分支门类产业发展的道路;培育国际级的大型体育品牌赛事等。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市将重点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马拉松黄金赛等国际品牌赛事;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组建大型体育企业集团,“十一五”时期将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形成主导型的体育企业集团;规划建设体育产业的六大功能区或集聚区等;重点建设北京两大体育产业园。

  第一是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北京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核心项目,未来将主要形成体育休闲娱乐中心、体育商务交流中心、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体育研发及行政中枢基地等格局。在总体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九大分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中要形成的重点景观布局包括:体育明星大道轴线景观、三湖连通人造景观、恢复左安门古城景观。

  第二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主要场地,规划总用地面积59公顷,包括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及南区,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占地315公顷,将形成城区人工水系、城区绿化景观、步行广场和地下交通环廊,集中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建成后的奥林匹克公园商业广场将是荟萃娱乐、休闲、购物、观光于一体的24万平米大型商业复合体,被定位为北京市的休闲娱乐中心,在建筑设计上处处体现“融入风景中的时尚天堂”,占地面积17.3公顷,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汇聚国际化现代时尚商业,与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工程一道共同组成“奥运景观大道”。

  六基础设施的提早“腾飞”与“奥运低谷效应”

  (一)、奥运低谷效应

  通常,在前奥运阶段,由于奥运场馆和其他基础建设投资的大幅增长,经济发展相当强劲,特别是在奥运举办前两年内。在奥运会阶段,由于人口的大量涌入,带动了强劲的消费需求,经济也因此生机勃勃。但在后奥运阶段(一般是奥运结束后的3年左右),国际上大多数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经济却常常出现衰退,步入低谷,常称为“后奥运低谷效应”。

  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的估算,2004年至2010年的7年内,北京市投资总额将超过15000亿元,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奥运会前几年完成。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北京也不例外,投资需求的波动必然会影响北京经济的稳定增长。

  北京奥运会总投资预计超过350亿美元,占到自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以来历届奥运会(包括北京奥运会)投资总额的43%以上;奥运会所需新增设施建设等直接投入超过170亿美元,占同比的48%以上,是雅典奥运会的2.1倍。而且,近几届奥运会都出现了严重超支的情况,北京也不容乐观。而“后奥运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便是奥运会的直接投入和奥运会需要的新增投入占总投入偏高。

  历届奥运会数据显示,直接投入与间接投入的比值越接近1,主办城市产生经济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蒙特利尔奥运会的比值是0.923,赤字高达15亿美元;莫斯科奥运会的比值为0.8,赤字达到6.91亿美元;雅典奥运会该比值为0.916,当年希腊的财政赤字上涨0.7%。而北京奥运会直接、间接投入比率高达0.94,比奥运史上经济风险最严重的蒙特利尔奥运会还高0.2个百分点。

  另外,北京市目前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通讯电子设备制造业、信息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保险业、化工业和房地产业,这6大行业的GDP合计占了北京经济总量的44.3%以上。同时,这些行业产业关联强度高,其中4个行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超过了国民经济产业间的平均影响力。而根据悉尼在奥运会后的行业统计数据,建筑业增长速度由奥运会前的1.8%下降到奥运会后的-0.18%,降幅高达1.9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由奥运会前的增长0.34%变为奥运会后的下降0.02%;金融业由奥运会前的增长0.27%变为奥运会后的下降0.03%。如果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北京奥运会后,必将引起北京经济的剧烈波动。

  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会主办国在赛前两年内都会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中国2007年前4个月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率为15%,同期全社会投资增长达到25.5%,投资消费比达到70%以上。如此高的投资消费比例是不可持续的,很可能出现下滑或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调整期。

  宏观经济遭遇流动性过剩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2007年前4个月,我国城乡消费价格水平上涨了2.8%,3、4两个月物价连续上涨,猪肉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压力。同时,前4个月的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7.4%,说明大量过剩资金都流向了房地产业。当房地产金融占主导的时候,一旦遭遇经济收缩就会发生资金“雪崩”。

  而且,据中国GDP增长趋势表明,中国经济中周期的平均波长为8年。从中周期波动角度分析,2004年是该轮经济周期的波峰,按照波长8年推算,2008年中国将进入周期性衰退阶段。这对后奥运经济风险具有“放大效应”,很可能将加剧奥运会结束后北京国民经济下滑的速度。

  七、基础设施的提早“腾飞”对“奥运低谷效应”的良性影响

  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办以及到举办,恰恰是北京城市发展,正处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期,正处在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时刻。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与北京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居民生活改善的实际需要、以及为企业为海内外创造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些内在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反映了在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特征。可以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加快北京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北京的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严格说,在这个过程中更主要的还是依靠北京现代化自身力量,尤其在以下基础设施领域形成的强势推动,这包括北京的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垃圾处理等等各方面基础设施都有了显著的改进和变化。

  北京筹办奥运会的这几年,北京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申办成功以来几年里,年均投入增长大概在17.2%左右,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有奥运会引起的注意力转移、生产要素的聚集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等,这对北京进入人均GDP从3千美元到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根据北京十一五时期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北京固定资产投入预计在11800亿元以上,按照投资的进度和大项目的分析,估计奥运会后的两年,后两年估计投资量会占到整个投资量的45%左右。有理由相信,北京新城市的建设、轨道交通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在奥运会后北京市仍然会保持相当的规模和比较快的水平。这还包括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都会有重大项目实施,会对奥运会的投资持续快速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从北京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来看、从北京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看、从城市化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内在要求来看,北京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都不会改变。

  虽然,北京奥运场馆有着一定的规模,但是考虑到北京的人口总量以及当地地理、气候特征,当地居民的健身休闲活动的范围是有着局限性的,例如它不可能像悉尼那样拥有大量海滩、水上活动,以及众多面积较大、设施齐全的市内和市郊公园。从这个角度看,当地居民和外地访客对体育场馆的选择是有限的。换句话说,北京的运动、休闲场馆面积等基础设施并不是那样宽裕。

  体育场馆、奥运公园以及配套的交通设施的建设有助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锻炼、休闲、娱乐等需求,也有助于吸引周边地区及外国旅客。北京作为商业、文化中心,以及历史名城,可预见的各类型的大型体育、展览、娱乐活动的数量众多。目前的场馆建设对这些未来需求将提供重要支持。

  可以说,从整体看,奥运场馆和空间的赛后使用潜在需求是巨大的。与所有大型投资活动一样,奥运会的未来机遇与风险并存。奥运会建设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设计建造、施工管理、投资组合与资产管理等方面不断地回顾、检讨并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显得十分重要。

  综上,显然,用以往的经验和一般的经济规律来对照北京,可能并不准确。中国是个大国,经济规模远超希腊,并有着巨大消费市场。而北京作为首都,是全世界向往的文化旅游名城,更会得到全国的鼎力支持。

  同时,中央和北京市政府已对“后奥运经济风险”展开了积极应对。在“节俭办奥运”的号召下,北京将部分奥运体育场馆分布在高校,对“鸟巢”主体育场等场馆建设进行了“瘦身”。中央也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调控,在2007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07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被定为8%左右,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是10.7%。北京市将2007年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适度的9%。

  现在,北京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建设和大规模绿化改造等都已宣告完成,各大商家也都做好了准备,国民的消费心态也趋健康状态,内需的市场和潜力也在不断扩大。同时,这种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北京的各项经济指标都能预期完成。2003年以来,奥运经济对北京的经济增长贡献已超过每年2个百分点。2006年北京经济增长率达12%,连续第8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房价也节节攀升。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基础设施的提早“腾飞”,并不一定出现“奥运低谷效应”,相反,中国经济会借助奥运东风迈入长期经济高增长的快车道。(策划:搜狐财经 奥运经济研究会 撰稿人: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成民铎教授)

   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112

  

(责任编辑:discover)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