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8月2日奥运专电
记者薛文献 荣娇娇
青岛浮山湾,近50平方公里的水域内,碧波荡漾,帆影幢幢,灵巧快速的帆板,风帆前面还飘起国旗的49人级,两名选手几乎要躺在海面上的托纳多级,帆似蝶翅般漂亮的激光级……不时有一艘快艇咆哮着驶过,水面翻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
记者当天第一次乘媒体船出海,只见奥帆赛水域,水天一色,风正帆悬,来自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各级别选手在大海上自由搏击,有的船快,有的船慢;有的驾驶小船冲风破浪,有的则放倒风帆,悠闲地坐在帆板上小憩片刻。几乎在每位选手的赛艇附近,都跟着自驾摩托艇不断发出提示口令的教练。每当选手结束训练,教练艇就会把赛船拖回港口。
随行的志愿者说,比赛时可就没有这样的眼福了,那时为了不影响比赛,媒体船距离赛艇至少有百米,很难这么近距离地看到选手如何操作风帆以使船艇快速前进。
媒体船绕着A、B、C、D、E等5个竞赛区域转了一圈,充分感受了海洋风浪的特殊考验。当船行驶的时候,海风拂面,人随船上下颠簸、晃动,感觉非常惬意。一旦快船静止下来,船随海浪漫无规则地晃悠,而且白花花的太阳直射头顶,闷热的气息就会弥漫开来,身心很不舒服。听志愿者说,许多人就是不喜欢这种被海水自由晃动的感觉,那时才会晕船。所幸当天“风平浪静”,几位记者都没有出现生不如死的晕船现象。
当媒体船回程的时候,我们幸运地看到了正在训练的中国男女帆板选手王爱忱和殷剑,贴在帆上的五星红旗让我们非常激动。只见他们吃力地不断搬动帆杆,改变帆的方向,以使帆板朝正确的方向前进。教练驾艇跟在后面,不时地和队员交谈几句。
行驶了一段距离后,殷剑放慢了速度,并放倒帆,双脚入水坐在帆板上,接过教练抛过来的一瓶水,张口就喝。
从记者26日进入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采访以来,每天都能看到或多或少的各队选手下海训练。即使是前几天的大风大浪天气,有的选手仍旧坚持训练。7月30日竞赛水域的风浪较大,奥帆委提醒各参赛队,当天尽量不下海,即使下海也一定要有教练艇陪同。实际上当天仍有少数船艇出海。
奥帆委副秘书长、竞赛主任曲春说,从7月27日以来,青岛浮山湾水域每天的风力都非常好,80%的进场队都进行了训练,奥帆委提供尽可能周到的服务,如及时发布水文气象资料,在泊位、加油等方面做好相关服务,各代表队对此都非常满意。当天气情况不太适合训练的时候,组委会也会及早提醒,尽量不发强制性的禁令,因为欧美队员更喜欢大风,他们觉得更有挑战,更能感受到帆船的魅力。
(责任编辑: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