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派记者 夏友胜/文图
今报北京讯“有幸当上奥运会志愿者,就要做北京奥运会"最漂亮的脸"!”从昨日开始,北京奥运会河南赛会志愿者和四川等地的志愿者以及部分外籍志愿者一起,开始接受北京奥组委的岗前实训。在培训间隙,河南志愿者用流利的外语,大谈志愿服务经历,并与外籍志愿者切磋“服务经”。
68岁“老外”也做奥运志愿者
昨天上午9时,记者随同河南奥运志愿者乘坐大巴车,来到北京联合大学报告厅,在门口遇到了两位黑皮肤的女志愿者,微笑时刻挂在脸上,她们分别是喀麦隆的卡娜和赞比亚的kamara,均在北京读书。
卡娜今年21岁,来中国两年了,汉语说得有板有眼,特别喜欢中国功夫,并希望到少林寺去看看。她告诉记者,世界上一些国家还不太了解中国,北京奥运会这次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之所以选择做奥运会志愿者,是因为她觉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能得到锻炼。
在外籍志愿者中,有位白发老人,他今年68岁,在北京买了房子安了家,只是说很想为奥运会服务,并未透露个人的其他情况。
中外志愿者愿同做奥运“漂亮脸”
“在公共区服务时,咱们都该注意些什么?”河南志愿者林雨有志愿者服务的经验,但在培训间隙,她还是抓住机会,与喀麦隆的卡娜和赞比亚的kamara“唠嗑”,互相取经。她一会儿用英语,一会儿用汉语,和两位外籍志愿者谈笑风生,就奥运和志愿者话题说个没完。
53岁的河南志愿者付平,能说9个国家的语言,休息时他四处找“老外”拉家常,说俄语,讲法语,接着又说韩语。
志愿者秦玉和澳大利亚的华玛雅、瑞典的瑞可馨坐在了一起,一会儿就混熟了,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她们的想法有点不谋而合,就是要做北京奥运“漂亮的脸”。
没见爷爷最后一面,他坚守志愿者岗位
本版稿件统筹 夏友胜特约记者 叶尔江
今报北京讯昨天下午,19岁的志愿者窦昂表情平静地走出培训讲堂,为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做最后的“充电”。谁也看不出来,他刚从忠孝难两全的十字路口“走”出,在爷爷去世时没回家看上最后一眼,而是选择继续做奥运志愿者。
窦昂家在周口,是黄河科技学院大二学生,在河南赛会志愿者服务队里,一部分人还叫不出他的名字。
8月1日下午4时许,噩耗传来:窦昂的爷爷因病医治无效,在数十分钟前逝世。此时河南志愿者刚刚来北京一天,一切工作刚刚开始。窦昂静静地坐在桌前,手里紧紧攥着手机,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努力不在大伙面前流眼泪。
是回去奔丧,见爷爷最后一面,还是继续服务奥运?窦昂默默地做着人生第一次忠孝之间的抉择。别的志愿者劝他,百善孝为先,理应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还有的志愿者帮他联系返家车票。1个多小时后,他最终决定:留在北京继续当奥运志愿者。
昨天下午,他对记者说:“中国举办一次奥运会不容易,我要用这次机会让世界了解北京,让世界了解河南。”这也是他选择做奥运志愿者的初衷。
志愿者日记
奥运志愿者眼中的北京和奥运到底是什么样?在服务中,他们尝到了哪些酸甜苦辣?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又是啥?从今天起,本报特邀请我省在京服务的80名奥运志愿者撰写个人日记,给大家逐一“揭秘”。
8月3日 北京 晴
8月3日下午2时许,我在北京中关村站下车后,向一对夫妻询问咋去中关大楼。“往前走约200米右拐,过斑马线,然后过天桥,再右拐……”他们反复交代,生怕我走错路,这让人感到了一丝温馨以及来自北京的热情。
在一家商店内,我说明来意:需要买一台打印机,为我们河南志愿者团队在北京服务奥运的各项工作提供方便。
话音一落,老板和员工都惊喜地围拢过来,“你们是来自河南的奥运会志愿者?”他们连珠炮似的发问,让我有点受宠若惊。
几番讨价还价,老板表态了:“看着你们大老远的从河南来为奥运做志愿者,我也很受感动,这台机子带墨盒带两包打印纸,本来应卖390元,现在340元给你们,一分钱不挣,权当我们为奥运做贡献了!”
特约记者 郭晓敏
(责任编辑: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