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8月5日奥运专电 世纪伟人梦终圆 抗震精神永不灭――奥运圣火四川传递综述
新华社记者刘海
5日,奥运圣火顺利结束了在巴蜀大地上的传递,三天时间里在广安、乐山、成都的传递,在绵阳、广汉的展示,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欢乐与激动,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企盼,鼓舞着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信心。
百年圆梦 告慰世纪伟人
3日,奥运圣火在广安开启了四川传递的首站,这里是中国社会主义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故乡,是这位世纪伟人在18年前提出中国能办好亚运会,为什么不能办奥运会?18年后的今天,2008年8月3日奥运圣火终在这片土地上点燃传递。
曾经的广安受交通、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在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引下,广安这片大地上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一改广安过去脏乱差的局面,广(安)南(充)高速的通车更拉近了广安和发达城市的距离。
广安火炬传递途中,处处闪耀着对小平同志的缅怀:出发点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广场上巨幅标语写道“告慰小平同志:奥运梦想实现了”,邓小平铜像广场上、邓小平故里南门前都留下了“祥云”过痕。
身为邓小平出生地――牌坊村社区居委会主任的李良国是广安传递的第10棒火炬手,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发展,没有国力强盛,奥运也就不会在中国举行,我也不可能在今天传递圣火。”
圣火传递与抗震救灾紧密结合
四川传递的首棒是抗震救灾英模蒋敏,这位彭州市公安局的普通民警在地震中失去包括母亲、孩子在内的10位亲人,但她仍坚持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四川传递的最后一棒是余志荣,作为飞行指挥组总指挥,在地震发生不到40分钟,就果断指挥直升机分赴绵竹、都江堰等地侦察灾情。他们在传递火炬,更在向人们传播坚强与果断。
4日在绵阳九洲体育馆里,这个曾经高峰时期容纳过4万多灾民的安置点被装扮一新,迎接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绵阳火炬展示传递前,上百名部队、消防官兵、医护人员共同出演,把人们带回到两个月多前的抗震抢险救援时期,他们在体育馆内场上还原着地震发生后各方努力营救被埋者的情景。表演结束后,现场掌声久久不断,来自北川、平武、安县、江油等重灾区的群众组成方阵,整齐划一地高声呼喊“中国加油!奥运加油!绵阳加油!”
平武县灾区的群众罗堂安激动地说:“不管是传递还是展示,只要圣火到来,我们就激动而热烈地欢迎!”
5日在成都传递途中,一幅幅抗震救灾的巨幅宣传画与飘扬的五星国旗、奥运五环旗相互映衬,向人们诉说着四川人民的坚强不屈,更表达着四川对来自祖国各地支援队伍的感激之情。
在成都火炬传递的结束仪式现场,来自四川省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和曾参与地震抢险救援的部队官兵代表一起出场,包括“敬礼男孩”郎铮、映秀小学“小英雄”林浩、新建小学顽强的王佳淇、灾区第一份录取通知书主人易爽等,他们打出了“舍不得你们走”、“长大我也要成为你”等标语。郎铮告诉大家:“长大了我要当警察,也像他们一样去救更多的人。”救援队伍代表成都红军师的一位参谋着说:“我在地震中失去了7位亲人,但我救出了更多的亲人!”
四川民俗演绎人文奥运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民俗文化丰富,川剧艺术、峨眉武术、纸乡秧歌等饱含四川民俗特色的表演也扮靓了火炬四川传递之路。
4日圣火乐山传递在境内峨眉山景区的名山亭广场启动,现场数十名来自夹江县的“纸乡秧歌”队在广场上扭起了欢快的秧歌,伴随着悠扬和美的乐曲,她们挥动着舞扇,迎接圣火。“纸乡秧歌”正是以夹江悠久的手工造纸技艺为题材,融入了竹麻号子、堂灯、高桩彩会等民间特色文化。
乐山传递途中,素有“能说就能唱,能走就能舞”之称的彝族同胞在郭沫若题写的“天下名山”广场上,献上一出出富有彝族风情的表演,川剧技巧、威风锣鼓、女子龙灯等极具四川民间特色的文化表演也生动诠释着人文奥运的特色。伴随火炬传递,百余名武校学员表演了精彩的峨眉武术,而来自乐山民间的数十名男子则舞起了用稻草制作的“沐川草龙”,为圣火助威,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成都传递的结束仪式现场,川剧吐火更是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历史古迹、自然风光和民俗表演在四川火炬传递中的有机结合,象征着一届“人文奥运”正向我们走来。(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段暄 |女足首战瑞典以巧求胜 |
·张斌 |北京教练锻造的美国传奇 |
·徐江 |揭秘国奥名单调整内幕 |
·冉雄飞 |女足开场秀不谈复仇 |
·棋哥 |朝鲜美女团强要奥运票 |
策划|中国奥运金牌奖励大涨33倍 北京奥运未雨绸缪预防裸奔 |
策划|奥运会为何热销安全套? 中国股市会迎来奥运行情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