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管她叫“铁榔头”,美国人管她叫“甄妮”;她用流利的英语回答美国记者的提问,用纯正的北京话解答中国媒体的疑惑;她在中国思想和美国文化之间,顺畅自如地转换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她坦承,交错的文化背景改变了她原来的性格;她更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很不喜欢“和平大战”这个字眼。
她是郎平。当年,她曾经率领中国女排在中华大地刮起旋风;如今,她摇身一变成了美国女排主教练,是中国女排最直接的对手。
没有教练喜欢失败
本报记者问郎平,今年3月率领美国女排在天津拉练时,“谈及‘和平大战’,你曾表示,体育比赛不是战争。那么奥运会中国女排和美国女排的较量,你是否也希望停留在纯粹体育竞技的层面?”
郎平想了两秒,随后微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和平大战’这个词语,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我还以为是《战争与和平》的‘和平’,没想到是媒体把我和(陈)忠和的名字凑一块了。其实,打比赛的是中国和美国女排,我和陈指导只是场外的指挥者,还是叫中美之战更合适一些。”
名称可以更改,但比赛总要到来。郎平坦言,这几天她已经设想好了中美女排交锋时的场面,“全场18000名观众,几乎都会为中国女排加油。我们的队员需要适应气氛,奉献一场美妙的比赛。作为我来说,没有教练喜欢失败,我当然希望我的球队赢球,希望球队发挥得更好。这时候,我不会考虑对手是中国队,我只是希望,在这样狂热的气氛下,队员们还能听到我的叫喊。”
去美国只想当凡人
出国执教12年的郎平,虽然每年都回来一两次,但她坦言北京的变化让她早就不认识路了。“如果我要出门,我会给我姐姐打个电话问清楚。北京变化实在太大了,我走出去都要问自己,这是哪个地儿啊?”
郎平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我在国内很容易引起注意,出去想看个电影,最后变成了别人看我。而我在美国就很稀松平常,所以我就去了美国,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2年后,郎平发现自己的性格都变了。“不管是作为中国队队员还是教练,参加奥运会时,我都觉得自己压力很大”,郎平说,“这一次回到北京,我竟然觉得很轻松。或许经历这些年后,我也变得成熟了,学会了享受压力、享受过程。现在每天的训练,我看到队员打出一个好球,就特别高兴。我觉得我的执教风格也变了。要在过去,我只会看到队员们的错误,然后觉得特别揪心。”
文化素质不可忽视
在美国执教,郎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表示,“较高的文化水平决定了美国队员的领悟能力更强,也更珍惜在国家队的荣誉。”
郎平说:“我的队员都是大学毕业生,她们对排球有着独到的理解。我也尊重并了解她们的想法,每次训练方案都会和队员一起讨论后决定,然后大家非常坚决地去执行。”在郎平看来,这种模式培养人才的好处,是队员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一旦她们决定来到国家队,就会非常努力。丹尼尔是第四次参加奥运会,但她还叫我教她最新的东西,这让我非常感动。”
记者问郎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文化素质,是不是中国体育亟须提高的一个方面?对此,郎平没有从正面回答,“一个优秀的运动员,特别是顶尖选手,肯定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未来肯定要走向社会,在不同的领域继续美好的人生。美国队的退役选手,有很多人当了医生、工程师等,所以对运动员来说,完成学业真的非常重要!”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