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8日奥运专电(记者曲志红、邱红杰)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万众期待,而不那么受关注的开幕仪式前表演可能让观众感到意外惊喜。记者日前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一次彩排上看到,仪式前表演获得的掌声并不逊色。
开幕仪式前表演在下午5时40分左右就开始了。在空旷的体育场里,河北的《沧州金狮迎奥运》、江苏的《海安花鼓》、新疆的《维吾尔族刀郎麦西来甫》、青海的《土族轮子秋》、香港的《马运之都》、澳门的《土风舞》等27个来自各地的民族舞表演团体轮番上场,占据了椭圆形场地的四周,顿时让周围看台上的观众有些目不暇接。
虽然这些演出有为奥运会开幕式垫场的感觉,但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潘志涛坚决反对以“垫场”来称呼这些表演,而一定要把这些表演称为“开幕仪式前表演”。他这样说的原因,不仅是因为他本人身兼开幕仪式前表演工作室主任,还因为表演的精彩,演员的投入,表达了各地人民心系奥运、奉献奥运的情怀。潘志涛表示,这些舞蹈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族特点。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民间舞蹈有1.8万多种,仪式前表演只选择了27个;其中的大部分都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民族民间舞的经典集成。
浙江省文化厅选送的《余杭滚灯》,融体育、舞蹈于一体,集力与美于一身,这种民间舞蹈形式早在南宋时期即盛行于钱塘江畔,深受群众喜爱,目前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戏历史悠久,独具民族特色,被誉为戏剧 “活化石”。西藏的《吉祥奥运》以藏戏作为主要表演形式,将传统藏戏中不同流派的舞蹈、唱腔、念白、鼓点及服饰等作为基本元素,用古朴、悠久、独特、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现出热烈欢快、喜庆隆重的庆典场面。
“开幕仪式前表演,表明了中国老百姓不仅在物质方面富裕,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富裕了起来,”潘志涛说。
来自上海的紫竹调《海派秧歌》,是在上海陆家嘴社区健身秧歌基础上创作的;它继承了汉族秧歌的传统要素,又融会了大气、时尚的现代海派文化元素。演员小的只有8岁,大的60多岁,一半以上是街道群众,充分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健康和谐的文化生活。
“你的家乡在北京城,我的家乡在阿里山,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永远都是一家人……”歌声中,来自台湾的高金素梅文化团队一自报家门,就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个团队所有演员都来自台湾,身份是学生、农夫、猎人、渔民、工人,他们在祖先传承下来的歌舞基础上,新创作了《我们都是一家人》,表达了各民族之间和平团结的心愿。
来自四川的《羌族推杆》载歌载舞,融竞赛、健身、娱乐、舞蹈为一体,是羌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观赏性。这次参加演出的有来自四川汶川、茂县地震灾区的20多名羌族青年,使整个节目有了更多的含义。
潘志涛说,约1小时15分钟的表演,3600多名演员交替上场,将以“纷呈式”的展现方式,为全世界观众展示中国民间最有生命、最有力量的文化艺术形式。(完)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