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lenovo搜狐奥运
lenovo搜狐奥运
奥运频道-2008北京奥运会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 开幕式动态

六进鸟巢我的苦与乐--亲历奥运三次开幕式彩排

  每次走进鸟巢,总会听到现场大屏幕在宣读的保密规定——严禁使用相机、手机等拍照;严禁将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内容传播给外界和媒体……因而,我习惯把开幕式叫做“不能说的秘密”。

  到8月8日,我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第6次走进鸟巢。

因为志愿者工作,虽然身在鸟巢,我却没有机会看上一眼昨晚的文艺演出和入场仪式、点火仪式。但我仍然感谢自己的志愿者工作,是它让我在7月30日至8月5日有幸连续看到了奥运开幕式的第二至第四次带妆彩排。

  我想,所谓秘密,其实从来就是相对于一个时间节点来说的。绝密档案,都有被解密的那一天——而现在,也到了我一吐为快的时候了,我要把心中的开幕式彩排故事讲给大家听。本报北京专电丁元元(本报体育记者,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志愿者)

  7月26日

  初入鸟巢误将闭幕当开幕

  从设计、建造伊始,“鸟巢”这两个字就充满了魔力,任谁都想一睹她的芳容,更渴望能与她来一次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作为上海赴京志愿者,7月26日,我和其他75名幸运儿终于得偿所愿。

  虽然前一天才到北京,而我做完团市委安排的简报工作已经是凌晨2点半,两个小时后,就要集合出发,当晚我根本没法入睡。但是在出发的大巴上,我和同伴们一样,眼神中充满了对鸟巢、对奥运会开幕式一探究竟的渴求。大巴从北京大学出发大约20分钟后,突然有人叫出声来:“鸟巢,鸟巢!”紧接着是一片拉窗帘的响动。

  不过说实话,“鸟巢”的内部结构给我的触动,也许真的未必像她的外形那样对我产生巨大的心灵冲击。毕竟作为足球记者,我看过不少雄伟的足球场,像天津的“水滴”、武汉的奥体中心,也包括上海的八万人体育场。

  但国家体育场还是给了我一种特别的冲动——因为内场和一层看台真的太贴近了,太容易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过,这其中也有特殊的原因:看着地面上的银色金属板,以为这就是直接覆盖在草皮上的,我看过去年的女足世界杯开幕式,当时就是这样。不过之后才知道:这层地面应该是从内场垫高后铺设的,而“鸟巢”内场的一切设施,现在都是为开幕式所准备的。开幕式结束之后,是15日才开始的田径比赛。其间6天,工作人员将重新铺设草皮和塑胶跑道,变回成常态的田径场和足球场。

  第一次进入“鸟巢”时,大概是早上6点多,现场还在排练,他们显然已经排练了很久,起床时间可想而知。当时排练的是一个团体操节目,几千名演员在场上拼命奔跑、跳跃,疲惫也无法阻挡他们绽放出最美的笑容。大约7点,他们的排练结束了,导演说:“同学们都辛苦了,今天大家表现很不错。你们可以吃早饭了!”听到这样的话,坐在看台上的志愿者有些呆住——原来他们都还饿着肚子呢。当时,大家都以为排练的是开幕式表演,后来得知原来是闭幕演出,具体内容还不能透露!

  7月29日

  地下通道,道具也穿“外衣”

  因为工作时间的差别,我在“鸟巢”和开幕式演员的接触并不多,只是每天观众离场前看着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各个出口离开。而且由于有保密协定在身,大部分演员也都低调而沉默寡言。不过我与奥运会开幕式的道具可有过不少亲密接触。

  走进0层地下通道,各式各样的道具按要求整齐地排列在通道里。最初我只是看到一个通道口写着“竹简620”,但当时并没有亲眼看到竹简道具。其他很多道具都用套子裹得严严实实。不过毕竟是年轻人,志愿者同伴们忍不住伸手去摸。“咦,是个鼓哦。”有人轻轻敲了两下,果然发出了“咚咚”的声响。大伙忙对他说:“轻一点哦,可别给弄坏了。”后来看了彩排才知道,这是第一个节目用的道具——缶。彩排的次数多了,偶尔我也能看到没有用套子遮盖的缶,白底红边再镶嵌上金色的棱角,又大又有气势,真是很漂亮。

  如果要说彩排道具里最其貌不扬的道具,恐怕要属龙凤柱了。虽然做工很精细,但当时看到那么矮矮的一根根停放着,实在是觉得比例很不协调。但当彩排时,看到龙凤柱上站着一个又一个身材高挑的演员,那感觉的确就大不一样了。突然之间,一根根龙凤柱徐徐升起,渐渐上升到了几乎可以擎天的高度,加之灯光的映照,柱身红得那样灿烂,实在让人有了太过惊艳的感觉。

  另一个能够伸缩自如的道具就是活字印刷了。有一次,我们从道具边上走过,突然看到活字印刷在上下跳动。走近一看,才发觉,原来里面有个人在调试……在这些道具里,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活字印刷了。道具高度大约为2米,大家就伸长了脖子去看上面究竟是什么字,但由于印模和字本来就是左右颠倒的,不容易辨识。而这些道具在最后一次彩排时更加精美华丽。

  7月30日

  入场仪式遭遇大雨

  8点,观众们还在陆续入场,大约20分钟后,运行主管招呼我们:“差不多了,你们快去看吧。不要坐座位,站在观众席后面就行了,尽量不要离我们的工作岗位太远。”

  进入一层看台后,我顿时被华丽的场面吸引了。除了两个滑轮出乎意料地成了画轴,更激荡我内心的是那美丽的灯光。内场的地板看似平淡无奇,但是在璀璨的灯光映照下,竟然可以如此华美。尤其是其中有一段,一张“飞毯”从地面跃起,“飞毯”上是一幅画,而地面上则又是不同的场景。这究竟是怎样做到的?我至今百思不得其间。

  正巧,前一段我采访过一位艺术家,他对我说:“我们不应该排斥各种新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因为艺术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变的只是表现形式。何况社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那么多的新事物,他们也有资格被列入艺术的范畴。”想到这样的话,我突然觉得那位采访对象和“老谋子”还真是不谋而合。

  7月30日的彩排,每个代表团其实只有一位礼仪小姐举牌开道,再由一位工作人员充当旗手,不少观众都会在此时陆续退场。而就在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内场有许多穿着白色衣裙活跃现场气氛的女演员还在欢快地跳动着,任由雨水将她们的衣衫淋透,而在场外观众们纷纷飞也似地冲向能避雨的地方——唯一在风雨中像丰碑一样矗立的,是我们最可爱的武警战士。

  当然,雨再大也有观众赶着回家,这就需要检票员在此时进行观众引导的工作。很快,我们拿到了一次性的雨衣,大家就站在雨中为观众引路。乐此不疲,过了将近1个小时,大雨终于停了,但很多志愿者身上还是湿透了。

  大家都说北京夏天的天气很难预计,因而据说开幕式文艺演出都有下雨、不下雨两套方案。从任何人的内心深处来说,当然都希望8月8日晚上有一个好天气,但另一方面,所有工作人员也深深感到:这其实是一场“及时雨”,对我们的快速应变能力是一次有益的考验。

  8月5日

  和升旗手李本涛的两次握手

  之前几次进入鸟巢,就曾看到一队人马在演练开幕式上的升旗仪式,不过那时候他们还只是身着便装。最初感觉挺有点怪,因为他们一律穿着长筒黑靴,却为了避暑,只是套着单薄的白色T恤,搭配得实在不怎么协调。不过这回,因为场馆方面要为他们拍照,国旗队一律换上了光鲜的仪仗服装。我原本在D区1层的看台上午休,一下子被这支队伍吸引到了看台前排。

  在现场导演的要求下,中间那位中校反反复复地演练着将国旗和奥运旗升起……他不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上将五星红旗和奥运五环旗高高升起的人吗?那一刻我突然很冲动,箭步冲向了看台一角的通道口——战士们就是从这个地方出发,迈着阔步进入鸟巢内场的。大约演练了一个多小时,战士们的工作顺利完成,因为看到中校胸前铭牌上的“李”字,于是我脱口而出“李中校!”,他正在打电话,估计是电话没接通,回过头来说:“你好啊!”于是我连忙伸出右手,他也很客气地伸手与我相握。“李中校,您就是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升旗手吧,升五星红旗和五环旗?”他笑了,点头默认。我不由说了一句:“那跟这双手相握,我真是太幸福了。”他又爽朗地笑了。

  “请问你们是什么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

  “哦,我看到你们肩膀上有这个标记呢。您是中校,那应该是什么职务?团长吗?”“对。”

  “您是哪里人啊?”“山东人。你是哪里的?”“上海。”“上海跑到北京来做奥运会志愿者啊?不错不错,奥运会是一件千载难逢的盛世,能为她服务很光荣!”

  “跟您比还差得远了呢。您在开幕式上升起两面旗帜,我哪能跟您比啊!”

  说到这里,我有些不礼貌地指着他的名牌问:“能知道您的名字吗?”他很爽快地指给我看:“李本涛,本来的本,波涛的涛。”

  就在这时,李本涛中校的手机响了,他和我挥别道:“先聊到这里吧,再说下去,我就泄密了。”又是一阵爽朗的笑声。我再一次与他握手,那种温暖,仿佛是从国旗和五环旗上传递来的那样。

  不过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李本涛可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呢,35岁的他参加过香港回归仪式和澳门回归仪式,还有一本专门写他的书,还在电视里出演过男主角呢。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张小平摘中国第51金

视频集锦更多>>

  • ·中国女乒张怡宁/郭跃做客
  • ·中国女子链球铜牌 张文秀
  • ·蹦床美女帅哥何雯娜陆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