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国家体育馆11号安检口前,一位年轻人身着蓝白相间的志愿者服装,正在烈日下指挥各种车辆。
对不认识他的人来说,他也许只是百万奥运志愿者中的一员。但对于本报记者和很多人来说,他又确实不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他就是我们的山东聊城老乡、曾在 2004年“感动中国”的徐本禹。
车辆进入国家体育馆的必经之路,就是徐本禹的工作岗位。徐本禹的工作证上写着他的身份:交通管理助理。
这工作看似容易,实不轻松:赛事开始后,过往车辆大量增加,每辆车来到安检口,徐本禹就要立刻迎上前询问、引导。
而且,在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眼中,志愿者几乎是无所不能的,随时会有人求助。徐本禹8月2日刚来北京时,对整个奥林匹克中心区不熟悉,经常被求助者“问倒”。后来一到休息时间,他就对照着服务手册中的彩色地图,来来回回地转悠,“附近每个场馆的位置我都走着测量过。”
正说着,一位女士问他观众检票口怎么走?徐本禹告诉她:“向前600米左转。”果然精确。
“在岗上忙归忙,但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问题,对自己的英语口语和应变能力都是考验。”徐本禹说看似简单的指挥交通志愿者工作,其实有很大学问,既要热心,又得耐心。
“那天我刚上岗,一辆出租车载着一位外国游客停在不远的路边,看他总是不走,我就走上前询问需要帮忙吗。那个外国游客问售票处在哪里,我以为他想买奥运比赛的票,就告诉他票早就卖完了。谁知他一定要去售票处,反复问了很久,他才从包里拿出4张门票,原来他找售票处是为了把票转卖出去,搞了个大误会。”徐本禹笑着说,像这样意想不到的状况有很多,但绝大多数人都很友善,很支持他的工作。
采访中我们发现,很多志愿者都抽空跑来和徐本禹合影。有的远远看见记者采访,就一起兴奋地喊起来:“徐本禹,你就是我们志愿者中的英雄!”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