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8月30日奥运专电(记者爀日汗 张云龙)8月30日,北京2008年残奥会圣火从西安转站到草原文化传承地呼和浩特,开始了“中华文明线”的第二站传递。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位于华北北部,内蒙古中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1000米,总人口258万,是一座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满、回、朝鲜等36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塞外名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中提到的敕勒川,即现在的土默特平原,呼和浩特市就位于美丽的土默特平原上。
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建城历史长达2300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就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到汉朝求亲,昭君自愿出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昭君出塞”的故事。明万历年间,蒙古族土默特部领主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来。
不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都是这座“塞外青城”历史的见证。而今,呼和浩特市把浓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把城市的楼宇变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使城市彰显出独特个性。
进行残奥会火炬传递的成吉思汗大街是呼和浩特最具民族特色的景观街,已成为塞外青城的文化地标。这里的每个建筑都镶嵌着蒙古族的特色花纹、图标,整条街渗透着蒙元文化特色,尽显草原文化底蕴。30日,北京残奥会火炬在这条美丽的街上传递,线路全程3.1公里。(完)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进入奥运赛事信息系统,五大数据产品助您了解实时比赛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