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29日电 香港“限奶令”引发争议,28日修订“配方粉”定义,有香港《星岛日报》29日刊登署名文章,提到海关屡次拉错人时,文章说,“拉错人”,问题不在定义是否清晰,关键是政策局或海关高层下达指令时,似乎与前线执法人员未有清楚沟通,才是问题症结。
文章摘编如下: 俗称“限奶令”的《二一三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自本月初实施以来,批评声不绝,海关人员执法更屡次撞板“拉错人”,香港食物及卫生局昨宣布,修订“限奶令”中“配方粉”的定义,删除当中“看似是”的字眼,期望更清晰厘定“配方粉”的定义;但有政务官就认为,海关“拉错人”,问题不在定义是否清晰,关键是政策局或海关高层下达指令时,似乎与前线执法人员未有清楚沟通,才是问题症结。
官场中人就直言,配方粉的定义是甚么其实并不太重要,以2010年实施限带19枝免税烟入境的规例为例,一样有不少议员质疑为何将数目定为19支,但实际上,免税烟的数目并不重要,重点是特区政府不能禁止市民吸烟,故准许他们携带少于1包烟供自用,执法人员只须谨记:入境者只要携带少于1包烟就放行的原则即可。
这次的“限奶令”亦一样,港府最初用上“看似是”的字眼,本就有意将定义定得较阔,以严打水货客,做到宁枉毋纵,但政策局下达指令时,却无将严打的对象清晰传达予前线人员,当局的主要执法对象其实只是走私奶粉和豆奶的水货客,米糊从来都不是他们的目标,沟通不清才是连番“拉错人”的关键。
又有官场中人指,走私奶粉的问题3年前已出现,因此才有“妈妈会”的出现,现时问题重临,水货客与奶粉商勾结,集团式运作般将奶粉一车车运到内地,严打水货客,保障本地妈妈亦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更能一并打击其它走私活动,改善治安。
不过,有政务官就直言,一开始决定实施“限奶令”,已是捉错用神,行错方向。一旦订立新法例,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配合,所以立法向来是最后一招。农历新年前后奶粉缺货,只是某几个牌子,明显是这些牌子有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政府向这些奶粉商明示、暗示医管局将不再供应他们的奶粉,已等于断他们米路,相信奶粉商到最后还是会合作配合,根本毋须落此重药,影响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旅客之余,又对政府构成沉重负担。(文/杜良谋)